2021年1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在对外包后勤保障人员开展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人检测结果可疑,随即上海展开追踪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这家医院无一名医护人员、病人被感染。一个人流如织,日均门诊量达7000人的全国知名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如何做到的?在本刊记者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采访中,他表示“闭环管理”以及疫情防控中的做法需要进一步总结,好的做法需要“固化”。 但是他谈得最多的是他和这家医院的“本职工作”——肿瘤防治,这也是我国健康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之一。2021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90岁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些年如何点亮抗癌之路?又将如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复旦肿瘤”在中国抗癌事业的蓝图如何绘制?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肿瘤防治领域躬耕数十年,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发展状况,有什么具体感受? 郭小毛: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这几年整个国家对肿瘤防治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了。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率第一的疾病,肿瘤是第二位,但是如果把心和脑的疾病分开,肿瘤其实才是目前我国死亡率第一的严重疾病。国家这几年对肿瘤防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肿瘤预防,像上海早已经把大肠癌筛查纳入上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们也希望女性的宫颈癌、乳腺癌,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癌等筛查能够尽早纳入医保,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瞭望东方周刊》: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为什么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郭小毛:我国癌症发病率增长和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有关系。年纪越大,也就意味着罹患癌症的风险也会同时增加。老龄人群数量基数变大,癌症患者自然也就会越多。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肿瘤病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医保的全民普及,这使得一些老百姓,尤其在农村的老百姓如今有条件到医院来诊治了。比如,他过去可能诊断出癌症了,考虑到费用就放弃治疗,现在有了医保,他就愿意积极治疗。 此外,越来越多的单位或企业增加了职工的健康福利,定期健康体检明显重视了;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许多民众在体检中就能发现肿瘤“蛛丝马迹”,不像过去很多人都是出现了症状后才去就医。目前一些“微小癌”也正因筛查手段的普及,在疾病很早期就能被发现。 《瞭望东方周刊》:在肿瘤治疗方面,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吗? 郭小毛:在肿瘤诊疗治疗方面,这几年有几个突出变化。一个是诊疗技术明显提高,比如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在肿瘤基因筛查和精准治疗靶点选择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得到飞速发展。靶向药物正是有了这些基因测序的赋能,才能精准发现患者体内靶点,实施精准治疗。因为科技助力,我们可以根据基因表达去绘制基因图谱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这方面在近几年发展得特别快。 第二,外科微创技术发展也快,比如我们医院对各个外科学科的微创技术开展的比例就有一定要求。微创技术最大好处是病人术后并发症会减少、康复期短、生活质量提高,损伤和创伤也小,这是肿瘤外科领域的重大进步。 这些年放疗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一体化的设备和相应的计划系统已经在浦东院区实施。比如,实时影像让放疗医生可以精确直观地关注治疗靶区病灶变化,判断是否更新放疗计划;自动靶区勾画以及自适应放疗技术,可以让医生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快速实行在线计划的修改,真正做到每次放疗计划的实施都精准到位,提高了疗效,同时也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 第三个变化是我国从事肿瘤防治的专家们如今越来越致力于自主发起的临床研究。所以这些年有很多国际诊治指南用的是我们医院专家的研究成果,这体现出我们在这些领域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上的进步。以前人家就认为你中国有啥?就病人多,多了又能怎么样呢?现在我们把大量病例用来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展示研究成果,同时这些研究成果改变了国外许多肿瘤的诊治指南,在肿瘤学术界有力发出“中国声音”。 《瞭望东方周刊》: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以下简称“浦东院区”)开业,它和质子重离子医院是邻居吗? 郭小毛:对的。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医院之间有一条连接两院的步道,相隔的围墙早已拆除,形成高度融合的一个区域。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这个布局其实是有讲究的,浦东院区的定位大概是什么?是徐汇院区的升级版? 郭小毛:我们当时建浦东院区的时候主要是围绕打造国家肿瘤医学中心来定位的。所以整个浦东院区布局和定位和徐汇院区是差异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 浦东院区定位疑难肿瘤诊治及转化医学高地建设,依托徐汇院区,并与质子重离子医院高度融合,聚焦肿瘤精准诊疗、粒子放射治疗、肿瘤病理诊断、新药和装备研发转化四大平台建设,共同创建立足大浦东、服务大战略的国际先进肿瘤医学中心。 浦东院区着力深化实体化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和大力开展临床研究为工作重点,建立科创“高地”,做肿瘤诊治和临床研究的“领跑者”。目前,邵志敏教授、虞先濬教授、叶定伟教授、徐近教授、蔡三军教授、吴小华教授、杨慧娟教授先后开设了相对应病种的多学科门诊。比如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邵志敏教授开设的多学科门诊,就包括有外科、放疗、化疗,还有影像诊断等四五个专家,他们会一起诊治一个病人。经过多学科管理,就能够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有三件“宝贝”,徐汇院区、浦东院区以及质子重离子医院,它们一起支撑一个国家级的肿瘤医学中心。这和北京的国家癌症中心有什么区别? 郭小毛:国家癌症中心承担着整个国家的肿瘤防治工作,我们更侧重于肿瘤诊治方面。为此,我们确定了四大方向,也就是四大任务。 第一是精准诊治,从病人的精准预防、早期筛查开始。什么叫精准预防筛查?每一个肿瘤都有高危人群,比如说你抽烟20年以上,每天抽一包烟,这样的人是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所以就要对你做精准的筛查。然后,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基因或靶点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症结之后,再通过对这个基因靶点研究出新的靶向药物,从而疗效就会逐步提高,这就叫做精准诊治,真正做到肿瘤治疗“一人一策”。接下来是精准康复。现在医院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肿瘤患者的康复,以后要逐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包括心理辅导、功能恢复等多方面的精准康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一个从预防、诊治到康复的全周期的闭环的诊疗流程。以上就是我们创建国家肿瘤医学中心的第一任务。 第二个任务是围绕质子重离子技术制订我国粒子治疗的诊疗标准,从而满足真正需要质子重离子治疗的病人需求。质子重离子医院正式运营到现在已经第六年了,整个六年来我们总共治疗了3300例病人。最初我们没经验,参照国外的标准来诊治患者,结果我们发现有一些疾病的照射剂量是偏低的,并不合适。所以我们要开展临床研究,来制订适合我们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一些诊治标准和指南。 在质子重离子治疗方面,我们也希望今后能够把现有国外引进的这套设备消化、吸收,然后再去创新,为设备的本土化做好准备,具体来说,为中国制造这样高端的设备打好基础,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方向。 第三个方向和病理有关。对于肿瘤的诊断来说,病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它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是所有检查中准确率最高的。所以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国家级的病理中心,为我国在肿瘤诊断方面制订“金标准”的教科书。 第四个方向,我们希望能够在研发方面形成一个基地,包括和肿瘤相关的医学装备、抗癌药物的研发等。我院与大的设备厂商和大型的肿瘤药企形成合作关系,让临床专家与他们的研发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围绕目前肿瘤诊治上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坚,打通“产学研”转化的壁垒,希望能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肿瘤医学中心主要是基于以上这四大内容来建设。 《瞭望东方周刊》:在打通长三角医疗资源方面,肿瘤医院有哪些“故事”?下一步提升空间是什么? 郭小毛:首先,我们在长三角地区和很多医院都有合作,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是前几年都在做的事。我们和合作医院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帮助对方进行人才培养;另一个是我们医院的专家定期去指导。此外,我们还通过讲课的方式来推广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广我们的诊疗指南等,这也帮助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 其次,我们成立了长三角区域肿瘤防治一体化医疗联合体,也就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等四家肿瘤医院形成一个 “桩”,依托各单位的技术支撑和在当地的辐射能力,打造长三角肿瘤防治的“联合网络”。这个联盟的重点今后是在预防方面,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肿瘤筛查标准,同时,我们把长三角数据统计出来,包括各个肿瘤病种发病率等,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瞭望东方周刊》:提到数据,你们几个月前发布了一份患者随访报告,显示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达到71%,这远超我国平均水平,媲美欧美顶级肿瘤中心了。 郭小毛:这份“单中心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报告”覆盖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10多种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对2008年至2017年在我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进行了长期密切随访,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确实媲美欧美顶级肿瘤中心,有个别肿瘤的数据超过了美国,比如宫颈癌,我们医院的5年生存率是83%,美国为62.6%。 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的规范化治疗和诊疗技术发展,以及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的肿瘤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就像我前面所说,多学科诊治模式是多个学科的专家们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后,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我们医院目前有14个单病种多学科团队,基本覆盖常见的恶性肿瘤。 浦东院区也正在进行二期建设的论证,我们将300张床位全部用于各病种的临床研究,打破以往以单科“辖区式”病床管理。也就是说,一个病区集中了某个病种的所有临床研究,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等多个学科,实现多学科物理空间高度整合。这个做好了,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 《瞭望东方周刊》:肿瘤医院今年已90周岁了,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想说? 郭小毛:是的,很有感触。说句心里话,我是这个医院培养出来的,对医院很有感情。千言万语一句话,希望医院的明天越来越好!我们站在医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全力保持优势,补齐短板,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 。为何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诊疗进步明显
国家肿瘤医学中心四大任务
5年总生存率堪比欧美顶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