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美国胃肠病学学会会刊《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86)在线发表了我院李兆申院士、王洛伟教授团队题为《人工智能辅助的食管海绵细胞学用于中国食管鳞癌社区筛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的研究论文。这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牵头创新研发的食管癌筛查新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的总例数均超过全球总数的一半,在高发地区,食管癌甚至超越肺癌成为癌症中的头号“杀手”。食管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29.6%,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如果能在早期无症状阶段发现病灶,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实现根治,5年生存率大于90%。因此,开展筛查、实现早诊早治是遏制我国食管癌高发态势、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关键举措。但长期以来,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存在技术瓶颈,既缺乏特异性标志物,又没有特征性影像表现,筛查难以在高危人群中实现全面推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全面开展早诊早治工作。为响应国家号召、缓解民生痛点,我院李兆申院士和王洛伟教授率领多学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改良传统“食管拉网细胞学”,研制适合我国人群的食管新型细胞富集装置,实现在3分钟内富集来自整个食管的数百万个细胞,提高了采样效率和受检者舒适度。创新性应用AI辅助病理阅片技术,对采集到的食管细胞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扫查,进一步提升了诊断速度和敏感性。
▲ 食管新型细胞富集装置
研究团队在社区筛查人群中对上述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3.7%,并能减少92.5%的非必要胃镜检查,96.1%的受试者对新筛查方法具有良好的接受度,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食管癌筛查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和上海市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食管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是学科的新主攻方向,也是国家和上海市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开展的核心研究课题。该论著的发表标志着我院在食管癌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为今后进一步抢占研究制高点、提升学术影响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