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的癌 石瘿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古人云:“瘿,婴也,在颈婴喉也。”而石瘿则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的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瘿瘤证治》如此形容此病:“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石瘿一般被认为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癌”, 是以喉部两侧结块,质地坚硬,触之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吞咽时可出现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点的一种瘿病[1]。 · 病因病机 · 一般认为,石瘿多因情志内伤,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 或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来[2]。然而清·吴谦《外科心法要诀》从“肾主骨”的脏腑功能方面论述了石瘿的病机: “肾主骨,恣欲伤肾,肾火郁遏,骨无荣养,致生石瘿。” 可见石瘿发病的病机可谓是内外因俱备。 · 临床表现 · 正如中医古籍中所描述的,“坚硬不移”是石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而事实上,石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进程。在初期,颈前肿块由于较小,一般会被忽视,偶然发觉的时候,肿块便已处于质硬且高低不平的状态。而随着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少,晚期常压迫气管、食管、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除了上述疾病进程外,石瘿也有由肉瘿多年不愈,突然迅速增大变硬,生长并迅速恶变所形成的情况。 · 中医疗法 · 宋·朱棣编《普济方·针灸门》提到“石瘿难愈,气瘿易治”,可见石瘿在古代是一种难治的疾病。现代医学在确诊该病后,一般以尽早行手术根治治疗为主,故而石瘿如今因其预后较好,常被人们称为“喜癌”。现代医学虽然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更能减少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一般将石瘿分为痰凝毒聚证、痰郁气结证和毒热蕴结证,瘀热伤阴证。痰凝毒聚证,治宜化痰软坚、消瘿解毒;痰郁气结证,治宜舒肝理气、化痰散结;毒热蕴结证,治宜清肝解郁、散结化毒;瘀热伤阴证,治宜和营养阴。除了口服汤药外,也存在口服小金丸等中成药、使用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敷贴等治疗方法。 如何预防呢? 许多肿瘤都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因此,预防石瘿的发生,非常重要的便是保持精神愉快。此外,应当根据水土因素,调摄饮食,并积极运动。如若在体检时发现结节,也应当定期随访观察,情况不稳定时当及时处理,以免恶变后再行处理,导致预后的不良。 参考文献 [1]段志园,刘庆阳,高天舒.中医古籍中治疗石瘿的主要用药规律及聚类分析[J].江西中医药,2019,50(03):8-10. [2]陈旭冯, 许斌. 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初探[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