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伴随疾病与内分泌代谢疾病密不可分,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康复过程中,每位乳腺癌患者应密切关注相关疾病,遵医嘱进行早期筛查、干预及治疗,为获得长久生存及良好生活质量“助力”!
血脂异常的管理
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声明: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指出,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可使乳腺癌患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相关研究▼
1、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15.9%,超过了乳腺癌的总死亡率(15.1%);
2、首次确诊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血脂异常发生率为43.0%,化疗后血脂异常发生率增高至68.6%;
3、系统治疗后,门诊随访的乳腺癌患者中约3/4患有血脂异常,2/5伴有颈动脉斑块狭窄或颈动脉中膜增厚。
对此类患者应加强乳腺肿瘤及心脏病等多学科治疗,或及时建议患者到心血管病专科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对有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对患者心血管等副反应较小的药物,提前防控由治疗带来的副反应所致的伴随疾病。
对于 接受芳香酶抑制剂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坚持控制饮食和调节生活方式,并结合患者是否伴有其他风险因素以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见图1)。
血糖异常的管理
乳腺癌患者伴有更高比例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诊断见表2),且漏诊率更高,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有研究对首次确诊79例、化疗后96例、系统治疗后随访121例 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进行 葡萄糖耐量试验 发现:
|
|
|
|
|
|
|
|
此外,对系统治疗后无糖尿病史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即使 在正常糖耐量的乳腺癌患者(仅占1/3)中,也还有 15% 具有异常的胰岛素分泌曲线模型,提示具有高发糖尿病的风险。
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高,预后较差。
作为全球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显示,在中国糖耐量异常人群中,开展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显著降低作用时间可长达30年之久。
因而有研究者建议,有必要在乳腺癌患者首次确诊、化疗及系统治疗后:
-
对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常规应用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或C肽释放试验筛查;
-
对确诊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及时给予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必要时加用降糖药物,以有利于乳腺癌患者顺利完成各项治疗及改善预后。
脂肪性肝病的管理
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乳腺癌患者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脂肪肝是隐源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还可能对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肝转移的判断产生干扰。
肝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场所,多数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如Tamoxif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他莫昔芬等)以及乳腺癌患者的过度饮食,均可造成肝损伤,引发脂肪肝,并可随时间的发展而加重。
-
轻度、中度脂肪肝通常无明显症状;
-
重度脂肪肝可出现 食欲不振、恶心、疲乏感、腹胀、肝区隐痛等 症状,很容易被忽略;
-
仅少数脂肪肝早期患者有轻度生化指标异常,疾病进展时,多已出现重度肝功能异常和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变。
超声和CT检查 是脂肪肝最直接可靠的诊断依据。
乳腺癌患者的脂肪肝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停用导致脂肪肝的相关药物、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防治肠道菌群失调、胰岛素增敏剂和保肝药物治疗,以促进肝内脂肪和炎症的消退,并阻止它向肝纤维化发展。
代谢综合征的管理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相互关联并聚集,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包括 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与肥胖 。
具有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3项及以上者,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
腹围升高(中国女性≥80cm,男性≥85cm);
-
甘油三酯升高(≥1.7mmol/L)或已确诊治疗者;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性<1.03mmol/L,女性<1.3mmol/L)或已确诊治疗者;
-
血压升高(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或已确诊治疗者;
-
空腹血糖升高(≥5.6mmol/L)或已确诊治疗者。
有研究对605例首次确诊乳腺癌患者和3212例健康体检人群的相应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32.6%)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18.2%)。
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仅和乳腺癌的类型、病期、患者年龄及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也与患者的自身代谢状态有关。
高尿酸血症的管理
正常嘌呤饮食下,血尿酸>42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有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较高,血尿酸浓度升高与乳腺癌的发生和不良预后相关。
单纯血尿酸升高的临床表现一般不明显,随着尿酸盐结晶在组织中沉积造成损害出现痛风时,常有 关节疼痛 症状。
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高尿酸血症患者应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严格控制食物中的嘌呤摄入,主要以均衡饮食、低嘌呤食物摄入为主。
控制尿酸药物 主要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如别嘌呤醇)和增加尿酸排泄(如苯溴马龙、丙磺舒等)的药物。
90%以上的高尿酸血症为肾排泄减少所致,因此,增加尿酸排泄药物适用人群更加广泛,但患者治疗方案仍需个体化、长程管理。
甲状腺疾病的管理
研究显示,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患者伴有较高比例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但因临床表现不明显而易漏诊,可能影响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
▼相关研究▼
有研究在对医院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632例首次确诊乳腺癌患者、233例系统治疗后门诊随访的乳腺癌患者及14161例体检人群的分析中发现:
乳腺癌首次确诊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包括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低T3综合征)的比例为28.7%。
临床上 抽血 查甲状腺功能及其自身抗体,便可明确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甲状腺炎的诊断。甲减患者口服 左旋甲状腺素片 即可控制病情。
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乳腺癌患者,若围手术期未有效控制甲状腺功能,有可能发生术中或术后甲状腺危象,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
本文来源:SIB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