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方1:降低50%乳腺癌转移风险 2、正方2:最高降低39%乳腺癌发病风险 3、机制:为何阿司匹林这么“神”? 4、反方:体内BRAC1基因「甲基化」,全因死亡率或升高67% 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USPSTF)正式推荐阿司匹林用于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并且得到了美国公共卫生组织的认可,其抗癌作用被正式写入官方指南。 数据来自《临床肿瘤学》 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医学系及公共卫生系副教授Michelle Holmes及其团队,以1976至2002年被诊断为乳腺癌1~3期的“美国护士健康研究”中的 4000多名乳腺癌患者 为研究对象。 这些被研究的对象中,在被诊断为乳腺癌后至少服用了1年阿司匹林。 数据来自Breast Cancer Research杂志正方1:降低50%乳腺癌转移风险
研究对象
阿司匹林的应用
正方2:最高降低39%乳腺癌发病风险
研究对象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对常规NSAIDs(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与有乳腺癌家族史女性(包括携带BRCA1/2基因突变女性)的乳腺癌风险进行了大型队列研究。
这一队列研究共计约1.4万人,年龄范围为18~79岁。
研究方法
研究小组:是否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布洛芬和其他NASIDs
对照组:应用对乙酰氨基酚
常规应用药物的标准为在确诊乳腺癌之前,每周至少用药2次,用药时间≥1个月。
主要终点为侵袭性乳腺癌的发生,最终研究观察到 139例 乳腺癌发生。
调整过混杂因素后研究发现:前瞻性队列中,常规应用阿司匹林与乳腺癌风险降低39%有关,联合队列中的这一风险降低37%。
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女性,这种关联依然存在BRCA1携带者中,常规应用阿司匹林与乳腺癌风险降低27%有关。
小评 本项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阿司匹林在乳腺癌方面的益处,提示可能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其中包含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高风险女性。
机制:阿司匹林为何这么“神”
1、NSAIDs(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通过抑制COX(环氧化酶)以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生成,来阻碍肿瘤的生长和进展,对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的COX-2抑制尤为明显。
2、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NSAIDs可能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来阻碍疾病进展。
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从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出发,发现「乙酰肝素酶」为阿司匹林潜在的抗肿瘤转移作用靶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通过结合调节乙酰肝素酶的「酶活关键氨基酸Glu225位」,抑制酶活功能,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和转移。
反方:全因死亡风险或增加67%
数据来自 Cancer 期刊
关于阿司匹林对乳腺癌患者带来的风险,来自北卡来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ancer期刊发表文章指出,DNA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
来源:Cancer官网
DNA甲基化是常见的一种化学修饰,特定区域的DNA甲基化可能是癌症发生的早期标志。
研究对象
长岛乳腺癌研究中心的1266名乳腺癌患者。
研究方法
分析与乳腺癌相关的13个甲基化位点。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确诊前服用阿司匹林的乳腺癌患者:
-
体内BRAC1基因「甲基化」,则患病后全因死亡率升高67%;
-
体内BRCA1基因「未甲基化」,则全因死亡率不会升高,但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降低40%。
这些结果表明,外周血以及肿瘤组织中DNA甲基化水平,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
小评 全因死亡率包含除乳腺癌的其他疾病,本研究的样本太小,统计学上不够有力,尚不足以证明阿司匹林对于特定的乳腺癌患者而言,可以延长寿命,或增加死亡风险。大家不必对该结果产生焦虑、担心情绪,正在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也应继续进行治疗。
“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出现下面三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
01 胃出血
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过长,极易伤害胃黏膜,甚至引起其他病变(如胃肠出血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患者会把抗血栓功效和诱发消化道出血混合在一起,不再服用阿司匹林,害怕引起胃肠出血。
实际上,造成胃肠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阿司匹林的核心成分——乙酰水杨酸,胃肠道内部的乙酰水杨酸能够激发胃肠黏膜,从而导致炎症的出现,引发胃溃疡造成胃出血。因此,阿司匹林并非是预防血小板凝聚而引发胃肠出血, 而是胃黏膜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出血。
实际上,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栓产生过程中受益,远远高于胃肠出血,并且服阿司匹林导致胃出血的概率很小,可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或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呵护,所以一些高危群体可以不用害怕服用阿司匹林。
02 血小板减少
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在检查过程中会看到血小板有所减少,这时可能需要停止服用,查找血小板减少的具体缘由。
03 凝血时间延长
一旦血管出现破裂情况,就要及时把血液加以凝固从而达到止血效果,然而如果凝血时间太长,就表明可能是凝血因子发生了病变情况。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再进一步检查原因对症治疗。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定期进行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胃肠出血、胃穿孔等风险概率,便于医生判断病人是否需要停止服用。
总结
不知正在观看本文的读者:
-
是否有因为诸多信息渠道对正面效果的过度宣传,而正在擅自服用阿司匹林;
-
是否有因为惧怕疾病风险和副作用,而抛去医嘱做出了停药决定。
对于乳腺癌而言,阿司匹林的作用尚不明确。虽然有诸多研究表明其降低乳腺癌风险的效果,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获益,应该服用的剂量、时长及介入时机等也未形成标准。
以上研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或许在未来可以筛选出服用阿司匹林获益的乳腺癌特定人群,但目前来看阿司匹林仍具有两面性,决定是否服用应严格遵循医嘱。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面对任何信息,都需要谨慎对待、多角度思考,特别是对于肿瘤患者,有时容易被情绪占据上风,做出错误决定。
无论何时,我们应该主导信息,并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而非让纷繁复杂的信息牵着走。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