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全国首台顶配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机仪式在哈医大肿瘤医院举行。哈医大肿瘤医院院长曲国蕃以及该院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在黑龙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随着红绸的落下,拥有双操控台的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岗”,并开启了它的职业生涯,成功进行了一例肺部肿瘤切除术。
△达芬奇机器人模拟手术 机器人完成肺部肿瘤切除 开机仪式后,哈医大肿瘤医院胸外科肺部一病房主任徐世东教授用达芬奇机器人给一位患者进行了肺部肿瘤切除术。 57岁的刘先生体检中偶尔发现右上肺有一个14毫米的结节,经检查诊断为早期肺部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刚住院便听说医院引进了手术机器人,没想到竟幸运地成为第一个受益者”刘先生高兴地说。 在手术中,徐世东教授在患者的胸部仅开了3个钥匙孔大小的操作孔,1个约3厘米左右的辅助操作口,将机器人的手臂放置在胸腔内,人体胸腔通过摄像头形成的三维成像被放大10-15倍,徐教授坐在操控台前,通过控制杆来进行操作,应用比手腕还灵活的机器人操作器械,顺利切除了肺部肿瘤。整个手术创口小,出血量少,疼痛小。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械臂 机器人在手术中更具优势 据徐世东教授介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集多项高科技于一体,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手术。外科医生不再亲自操作手术器械,而是在远离手术台的操控台上观察立体的腔镜手术画面并进行操控,系统把医生所操作的技术和方法转化为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后传送给机械臂,机械臂再根据指令具体实施手术。 “简单来说,就是外科医生的手术思维和具体操作,由机器人来执行。”徐世东教授介绍。机器人拥有四个机械臂,机器手可以在540度的空间下灵活运行,是人手活动范围的3倍,尤其是在狭窄解剖区域中更显得它的优势,且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稳定器,能自动滤除人手抖动功能,避免了手术中因手抖动划伤神经和血管的意外,使手术更安全,更彻底,突破了人手的局限。 机器人的镜头臂内置了3D摄像头,可以进入人体内部,显示身体内部真实三维立体结构,还使手术视野放大10-15倍,突破了人眼的局限。相比于传统手术,机器人操作的手术可以实现精准微创,创伤小,开口小,术中出血更少,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可以显著降低。 双操控台可同步教学与跨学科合作 据介绍,要操作机器人还需要专门到培训基地,苦练机器人操作基本功,拿到“资格证”,才能操作机器人完成手术,因此,哈医大肿瘤医院此次引进了全国首台顶配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但两名主刀医生可以在手术中交换控制器械和交流,完成跨学科合作的同台手术,而且也可用于经验丰富的达芬奇手术医生模拟同步带教新手医生。 据哈医大肿瘤医院院长曲国蕃介绍,代表世界等级装备水平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落户哈医大肿瘤医院,标志着医院外科手术正式进入“机器人辅助微创腔镜”时代,这是外科微创手术的一次革命,将造福更多患者,提升医院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同时,医院将以此次手术机器人的落户使用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将组织专业骨干赴国内外培训,并在胸外科、胃肠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更多领域普及机器人手术,让更多患者受益,并逐渐搭建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机器人手术培训平台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