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转移
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脑转移包括脑实质转移(BM)和脑膜转移(LM)。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
肺癌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脑转移?因为肺毛细血管承担第一次阻滞及滤过的功能,癌细胞经过肺就会被肺毛细血管过滤下来。但又因为肺血管与椎静脉间存在吻合支,脱落的肺癌细胞可不经肺部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而直接入脑。所以肺癌比其他肿瘤更容易发生脑转移。
有些肺癌脑转移患者初始无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都会产生症状。不同的肺癌脑转移患者既有其共性的颅内压升高的表现,也有特异性的局限性症状和体征:
当发生颅内压升高后,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感觉头部像要裂开似的,这种症状一般在清晨发作;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以后发作,往往呈现喷射状呕吐;
根据肿瘤侵犯部位不同,又有其特异性表现:视力受损,肿瘤侵犯视神经,导致患者看不清东西,重影,甚至失明;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侵及此处的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幻嗅,侵犯及颞叶部肿瘤,患者常会自觉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
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的症状相似,难以区分,所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头部增强核磁(MRI)是诊断肺癌脑转移的重要手段。
| 骨转移
骨转移是肺癌主要的血行转移部位之一,发生率在30%到4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肺癌骨转移常伴有严重骨痛及骨相关事件,例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其中病理性骨折常为肺癌骨转移癌的首发症状。如果转移出现在承重骨,如脊椎,还可能伴随相应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截瘫。
肺癌骨转移率在不同区域由高至低依次为:胸部、脊柱、骨盆、肢体、颅骨。
| 肝转移
肝脏也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约有28-33%的肺癌出现肝转移。小细胞肺癌及肺腺癌最常发生肝转移。
肺癌发生肝转移后,会引起患者肝区疼痛,有时也伴随着体内转氨酶水平的明显升高。更甚者,患者可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上腹肿块、黄疸、皮肤瘙痒甚至神志不清等表现。
由于血管丰富,单独的肺癌肝转移一般较少,大多为多发性,因此对肝转移来说,仍然遵循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结合的原则,以全身治疗为主。
病理活检(肝穿刺),是其主要的诊断手段。
| 肾上腺转移
肺癌细胞通过直接扩散或通过淋巴或血管循环转移,可能会在人体的肾上腺,形成新的肿瘤,也就是肾上腺转移。
约35%肺癌会发生肾上腺转移,肾上腺也与脑、肝、骨并列,被称为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绝大部分的肺癌肾上腺转移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背疼痛,检查可发现肾上腺功能不全。由于转移后的肿瘤特征和肺癌原发灶一致,因此主要治疗还是针对肺癌原发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可针对肾上腺转移,进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消减转移灶。
| 胸腔淋巴结及颈部、锁骨下淋巴结也是肺癌转移的高发区,甚至比脑转移、骨转移、肝转移的发生率都要高。
肿瘤转移到纵膈淋巴结,可以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转移到锁骨上或颈部淋巴结,可以在颈部皮下摸到有肿块,常无疼痛。
在出现淋巴转移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到了晚期的时候会出现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多个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如颈下三角区(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部,可先自查这些部位摸上去是否有肿块。
图片来源:pixabay
胸腔内的淋巴结可做CT或增强CT检查,包括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夜间淋巴结。颈部、锁骨淋巴节可做:颈部CT检查。
| 其他部位
皮下、其他腹腔脏器和淋巴结等也会发生转移,但是几率较小。
总之肺癌患者一定要随时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哪种肺癌更容易发生转移?
我们都知道肺癌按照病理类型分类,通常有如下几类:
大体来讲,肺癌的转移与其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肺癌转移发生少,分期越晚,转移可能性越高。同时,是否发生转移,与肺癌的病理分型也密切相关,如小细胞肺癌相比鳞癌,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发生得早,甚至极早的小细胞肺癌即可发生转移,这与其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一般小细胞肺癌和腺癌都比鳞癌转移得早。
就我们常说的脑转移来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概率比较高,数据显示,首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约占10%~15%,治疗中约有30%~50%的患者会发生脑转移,其中以大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较多见,鳞癌次之。小细胞肺癌在作出诊断时约有20%的患者已有脑转移。
另一常见的骨转移,在不同病理分型上,骨转移部位有显著差异,其中以腺癌和腺鳞癌尤为明显:腺癌以胸部、脊柱转移为主,鳞癌以胸部、骨盆转移为主。
理论上,只要不是原位癌,基本上所有肺癌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转移,分期越晚、病理类型越差,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哪种基因突变最容易发生转移?
一项收集了191例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信息的研究发现,EGFR敏感型突变并且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脑转移的发生率大于30%。明显高于同样分期的无EGFR突变的患者。
上海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的团队,回顾性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研究发现:带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发生脑转移风险比不突变者高,且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韩国一项针对EGFR基因不同状态脑转移发生率的小样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规律:带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发生脑转移率比基因野生型患者高出15.5%。在肺癌确诊同时就已经脑转移者人群里,EGFR突变组也高于野生组,EGFR突变组 VS EGFR野生组:27.4% VS 14.5%
加拿大的研究发现:确诊肺癌3年后,带有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脑转移发生率接近40%,而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只有28.2%。同时发现:EGFR阳性基因<66岁的患者,3年累积脑转移发生率是59.4%。
总结:EGFR基因突变者发生脑转移风险比不突变者高,并且随着患病年限的增长,脑转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我国研究者曾做过的一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发现,对比起非EGFR非ALK的患者,有ALK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有可能出现脑转移(单个病灶脑转移: 11.3% vs. 4.6%; 多病灶转移: 24.7% vs. 8.2%),同时,出现发生恶性胸腔积液的现象也相对较低 (6.2% vs. 26.9%)。这提示,ALK患者需要提前警惕可能出现的脑转移问题,并且及早获取治疗甚至干预。
另有一项针对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真实世界研究发现,具有“A763_Y764insFQEA ”亚组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脑转移。这提示患者要细分自己是哪一个EGFR20插入亚型基因,从而对“亚型基因”下药,并就该亚型可能出现的常见转移进行监测。
想要对付转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定期复诊。肺癌转移没有明显的早期信号,想要“彻底预防/避免肺癌转移”很难,但通过对病情进行密切监测和随访,可以及早发现转移,快一步获得更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