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救命恩人!浙大一院救了我的命!”11月6日,术后第四天,笔者见到海大伯(化名)时,他恢复良好,心情有些激动。
11月2日正值周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手术室传出的不仅是忙碌,还有重生的希望与喜悦。当天,由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与新成立的小肠移植中心主任吴国生教授联合主刀,57岁的海大伯成功进行浙江省首例自体小肠移植手术。
肠癌患者找到新福音!过去,因肠癌扩散累及多个脏器而无法进行的超高难度手术,如今在浙大一院成为可能。两位教授对海大伯成功进行了结肠肿瘤和肝脏转移瘤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小肠切除再移植,这台复杂手术不仅实现了肿瘤的彻底切除,同时又保留了病人的小肠,浙大一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该技术的医院。
结肠癌转移,只有等死一条路
2014年12月,台州三门的海大伯被家人送来浙大一院,他腹痛腹泻半个多月,经检查被诊断为早期结肠肿瘤。结肠癌手术切掉了长有肿瘤的一段结肠、接受了8次化疗之后,海大伯康复出院并返回工作岗位,一直在三门的建筑公司从事工程设计工作。
“没想到,从吃了那顿煮玉米后,人就不好了!”今年5月12日中午,吃了煮玉米的海大伯觉得腹部饱胀得难受又吐不出来,以为只是“胃不好”的他起初并未把这个“小病”放在心上。没想到6、7月份病情更加严重,他吃进肚子的东西拉不出去,肚子憋得难受,只能靠催吐来缓解。发展到最后,腹部不适的他几乎不再大便,呕吐的频次从过去的一周一次、恶化成3天、甚至2天一次。
10月8日,海大伯再次来浙大一院就诊。原来,他种种不适的背后,是结肠肿瘤在作祟。海大伯结肠上的肿瘤复发扩散到肝脏并累及一部分小肠和供应它的主要血管,更加严重的是肿瘤和胰腺头部、十二指肠包绕在一起,从而形成梗阻。
敢为人先,突破腹部手术禁区
病情危急!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带领的多器官移植团队20余名专家紧张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长期以来,对于像海大伯这类癌细胞扩散、恶性肿瘤转移的患者,医生往往回天乏术,只能让患者“打化疗”碰碰运气。
“以往手术方法的难点在于,结肠肿瘤累及十二指肠和大血管,要彻底切除,可能导致小肠供血动脉损伤,造成小肠缺血坏死,有时还会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危及生命。但切不干净又容易引起肿瘤复发,手术成功率极低。”吴国生教授介绍,对于这样一类手术后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直是腹部外科领域的禁区。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此类病人也往往束手无策。
但不进行手术,任由肿瘤肆意生长,患者只有死路一条。
敢为人先,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梁廷波教授的领导下,浙大一院多器官移植团队突破传统禁区,多种方案设想被提出、讨论、驳回、再优化,并最终确定手术最优解——先把肿瘤和与之粘连的小肠整体移出体外,为手术争取更好的视野和安全环境,等肿瘤彻底切除后,再把海大伯自体的健康小肠移植到体内这一“自体小肠移植”手术方式。
难度大、风险高,手术做还是不做?海大伯的家人给了医生更大信心——相信浙大一院的移植技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不放弃生的希望。
11月2日早上7时,这场集小肠移植、结肠和肝转移肿瘤切除、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和血管重建等一系列大手术于一体的复杂手术开始了,由梁廷波教授(上左图)、吴国生(上右图)教授默契配合,经过10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将海大伯结肠、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及胰头部位的巨大肿瘤完全切除,并进行了消化道重建。
肿瘤及被肿瘤侵犯的器官
手术非常成功!目前,海大伯恢复良好,医生预计,他一个月后即可康复出院。
人无我有,肠癌患者找到新福音
据了解,自体小肠移植技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消化吸收功能,而且移植肠为自身组织,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肿瘤切除、淋巴清扫更为彻底,手术成功后有很好的远期疗效。
自体小肠移植主要适用于哪些患者?
吴国生教授介绍,自体小肠移植手术主要适用于腹腔肿瘤包绕大血管病变,包括胰头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小肠系膜根部肿瘤、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结肠肿瘤累及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等疾病,海大伯的结肠肿瘤复发就适用于这种手术进行治疗。
该类疑难复杂手术世界上只有美国迈阿密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有过报道,目前浙大一院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该技术的医院,它突破了传统手术的框框,使得一些过去认为不能切除的病变变得可以切除。
据悉,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生命、根除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体现国家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的代表性技术,也是衡量国家医学整体水平的核心标志。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已开展肝、肾、心、肺等多器官移植近万例,浙大一院正着力打造大器官移植全球诊疗中心,力争在小肠移植领域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