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患者初诊即晚期,精准方案需求迫切 绘制国人胆内胆管癌“基因图谱”,分类施治效果显著 针对国人胆内胆管癌基因数据研究的不足,王鲁教授团队领衔开展了一项大人群、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该项目纳入了12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研究者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并对其中的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绘制出国人胆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 经过大数据分析和比对表明,在12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织样本中有34%存在TP53/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P53基因突变,25%存在KRAS基因突变,17%存在ARIDIA基因突变。研究者进一步对整体基因变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细胞传递信息的载体”Fox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也存在明显变异。 “找到基因变异的位点,就意味着有可能找到相应的‘靶向治疗’。大规模基因测序的结果为肝内胆管癌的分类施治指引了方向”,王鲁教授说,“我们根据初始的研究结果,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后续治疗效果令人振奋——相关方案均显著让患者获益。” 在研究中,王鲁教授团队对存在KRAS、NRAS、BRAF基因野生型患者予以西妥昔单抗进行靶向治疗,对存在ERBB2基因扩增的患者予以曲妥珠单抗进行靶向治疗……结果证实接受基于基因特征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疾病控制率和缓解率均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总体统计结果显示,90例接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无病生存期达到了19.3个月,显著高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6.7个月的生存期,整体疗效提升近2倍。 “转化”胆内胆管癌,术后疗效“亮眼” 该项研究还为肝内胆管癌的转化治疗中表现“亮眼”:10例在初始评估中没有达到手术指证的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符合手术标准,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后的无病生存期达到了28.9个月,高于既往研究中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18个月。“这提示基因测序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中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应当注意的是,早期预防仍然是避免病情贻误的有力手段,我们倡导肝内胆管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王鲁教授提醒,“胆内胆管癌的发病主要与肝炎病毒、肝吸虫病感染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因素有关,45岁以上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是肝内胆管癌的发病主体,应当进行定期的B超检查和CT诊断,以有效早期发现肝内胆管癌。” 选稿:孙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