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确实会大大提高患癌的风险。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多年后,居里夫人也死于电离辐射导致的恶性贫血。 ▲居里夫人(资料图) 后来,随着对职业照射人群、医疗照射人群及部分地区原爆照射幸存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深入,电离辐射的致癌性也越来越得到认可。 我国在1950年至1995年期间进行了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恶性肿瘤调查,结果发现长期接受X射线照射可能导致白血病、皮肤癌、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的风险升高。 ▲为了不影响腹中胎儿的发育,一般不建议孕妇进行X光检查 图源:Pixabay 如今,研究者普遍认为,电离辐射可以直接穿透组织、细胞,直达细胞内部,刺激到DNA诱发多种类型的基因改变。 基因改变了,就相当于人体内细胞的工作“说明书”被改变了,在错误的“说明书”指引下,细胞们就会做出很多错误的事来,其中可能就包括不受控制的无限增殖,于是有些就逐渐变成了癌细胞,开始不受限制地恶性增长、繁殖、转移。 ▲辐射生物效应示意图 图源:参考资料2 不一定! 前文中我们所讨论的一直是电离辐射会增加患癌的风险,但既然有电离辐射,自然也就有非电离辐射,它们都同属于电磁辐射——这才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辐射”。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满布着电磁辐射,只要涉及到电磁波的地方都会有电磁辐射。 从手机,微波炉,无线电波,再到我们看不见的红外紫外光,太阳光,我们看得见的可见光,比紫外线频率更高的X射线,γ射线,这些全都是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频谱图 图源:HowStuffWorks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差别在于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能量使原子中的电子偏离自己的轨道“发射”出去。 说得简单一点,非电离辐射就是能量更低、穿透力更低的一种辐射,那么它对人体的伤害当然也没有电离辐射那么大。 电离辐射属于明确的1类致癌物,而一般日常会接触到的非电离辐射(射频电磁波)属于2B类致癌物质。 (*2B类致癌物即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但是对实验动物致癌证据不充分,或对实验动物致癌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 ▲汽油也属于2B类致癌物 图源:Pixabay 所以,致不致癌,那得分情况! 但是,电磁辐射的热效应确实能给我们比较明确的伤害,我们打电话时间较长时会感觉脸上接打电话的那半边脸烫烫的,这就是接收到了电磁辐射的热辐射。微波炉可以把食物加热同样也要利用热效应。 我想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当然要尽可能远离所有的电离辐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也很难接触到可能产生电离辐射的物质。 当必须要接触电离辐射时,通常是接受X光检查,CT检查等。 2012年美国医学研究所( Institue of Medicin,IOM)曾经通过调查提出一个观点:CT检查带来的电离辐射对乳腺癌的影响可能要大于其他医学暴露因素。 ▲CT检查相关的乳腺癌占到了总数的很大一部分 图源:参考资料2 因此,非必要的X光、CT检查应该尽量避免,当然,如果医生嘱咐要做的话,如果没有备孕那么还是应该谨遵医嘱,只是不要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就好了。 而另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辐射源”肯定就是手机了,毕竟现在人的生活离不开手机,每时每刻它都在手边,谁也不想自己的手边就放着一个“定时炸弹”。 根据研究来看,手机在待机时的辐射是较低的,在联网时及通话过程中的辐射会提高,而辐射最高的那一刻出现在信号接通的那一瞬间。 早些年一些山寨机在接通信号的瞬间辐射量会提高至待机时的几十倍! ▲四款手机的接通电话前后磁感应强度对比 图源:参考资料4 因此通常的使用中,如果想要避免手机辐射的伤害,我们就应该避开打电话时手机接通的那一瞬间,不要让它靠近头部。 其实,目前很多品牌的智能机都拥有接通时震动一下的功能,目的就是让用户在打电话时不必一直把手机放在耳边,等正式接通后再提醒用户放到耳边,避免辐射最大的那一刻的伤害。 此外,关于手机辐射对头部之外的身体其它组织、器官的伤害也有一定研究,但就如同射频信号还属于2B类致癌物一样,这些研究也没办法给出一个特别确切的结论,因此目前对于符合国家标准的手机,在正常使用下还是不用太担心辐射的问题。 ▲使用耳机接打电话同样可以降低辐射对头部的危害 图源:Pixabay 其实,如果是出于预防癌症的目的,与其担心手机辐射的影响,不如远离那些更容易忽视的1类致癌物,例如:烟草、酒精、腌制肉类(亚硝酸盐)以及槟榔等。 它们的危害可都比手机辐射要大多了! 参考资料: [1]曹毅, 谢文.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健康影响[J]. 科技导报, 2018. [2]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Breast cancer and the environment: a life course approach. [3]张宏琴, 齐丽晶, 陈殿伟. 关于手机电磁辐射的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11):98-100. [4]羊勇, 杨嘉, 杨玉琦. 手机电磁辐射研究[J]. 大学物理, 2013, 1(1). [5]邢志伟, 于程程. 浅析职业性放射性肿瘤[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4). [6]朱春丹. 分析手机辐射对人体头部的影响[D]. 云南师范 大学, 2013. 1 辐射真的会致癌吗?
2 所有辐射都会致癌吗?
电磁辐射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穿透力也越强。
3 我们该如何防范辐射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