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总觉得后背发酸,胯骨也隐隐作痛,是不是转移了? 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在心里问过自己?尤其是在治疗结束后的某个深夜,突然一阵骨头痛,就开始焦虑难安。其实骨头疼并不只有转移一种可能,也可能是骨质疏松在作怪!虽然两者都会“痛”,但其实原因和处理方式却大不相同。今天就带大家一文读懂乳腺癌患者骨头痛背后的秘密,让大家放心多一点! 一、骨转移 VS 骨质疏松: 到底谁在作怪? 但很多姐妹不知道的是,骨头痛最常见的原因,其实不是转移,而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顾名思义就是身体中骨量下降,骨质的微结构被破坏, 主要表现为骨痛、晨僵、身高变矮、出现脆性骨折等,具体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临床上可以通过X线、CT、MRI等方式进行检查,但其确诊的金标准为“骨密度检查”。 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会给大家两个值,即T值(T score)和Z值(Z score)。 如果是尚未绝经的姐妹,主要需要关注Z值,如果Z值≤-2.0,表示骨密度与同年龄段的人相比低于预期范围或低骨量;如果是已经绝经的姐妹,不论是自然绝经还是经过卵巢去势治疗的姐妹,都主要关注T值。如果T值在-1至1之间,说明骨密度是正常的,不需要干预。如果T值在-1和-2.5之间,说明骨量减少,需要开始注意了,但并不算骨质疏松。如果T值小于-2.5时,则为骨质疏松症。如果全身还伴有至少1处骨折,则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1]。 骨转移,常见但没那么“危险” 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通常早期无明显症状,难以发现。随着肿瘤进展出现骨转移病灶处疼痛及肢体活动障碍,因此其特点多为进行性持续加重,即便是休息也不能缓解。由于骨转移的主要部位为腰椎、胸椎、颈椎、盆骨及肋骨,因此疼痛也多集中在这些地方。 由于肿瘤细胞的破坏性,晚期可能会出现骨质被严重破坏,即使是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也可能导致骨折,尤其是股骨颈、肱骨、脊椎这些受力部位;如果转移到脊椎,严重者还会引起神经受迫,出现肢体麻木、乏力、走路不稳甚至大小便失禁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干预。 具体是不是骨转移,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骨扫描、MRI/CT、X线和PET-CT等,同时还要检查血钙、碱性磷酸酶和肿瘤标志物是否发生变化。虽然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但与其他并发症相比,骨转移“破坏性”相对小的一种。 二、那到底怎么判断 骨头痛是哪种? 别慌,我们可以通过“疼痛特点+个人背景+辅助检查”来初步判断。 项目 骨质疏松 骨转移 疼痛位置 分散、广泛 集中,常在脊柱/骨盆 疼痛性质 酸胀、钝痛 针扎样、剧烈、持续 活动相关性 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 与活动无关,夜间加重 是否怕压 一般按压不明显痛 局部按压明显痛 其他症状 身高变矮、驼背 麻木、瘫痪、骨折 当然,这些只是参考,最终诊断还得靠医生和影像学检查。 姐妹要做的是:及时关注身体信号、定期检查骨密度、听医生安排,不自行吓唬自己! 三、护骨针: 真能“守住”你的骨头? 不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转移,绕不开一个词:“护骨针”。那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打护骨针?有什么作用呢?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护骨针,又称骨改良药物,是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治疗药物,包括了双膦酸盐类和RANKL抑制剂。两种药物的机制不同,适应症也不完全相同。 简单来说,在我们骨内存在两种细胞,即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这两种细胞相互作用,成骨细胞负责“建造”新骨,破骨细胞负责“拆除”旧骨或损伤骨,二者共同维持骨量稳定。但当这二者失衡不再稳定时,破骨细胞的“作用能力”增加,就会导致骨质出现破坏。 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够附着在骨的表面,被破骨细胞吞噬后,干扰其代谢途径,从而导致细胞凋亡;而RANKL抑制剂能够直接阻断破骨细胞的分化信号,抑制其形成和活化[2]。 那具体来说护骨针有什么作用呢?主要是以下两个: 延缓骨转移的进展:由于乳腺癌细胞易通过血液转移至骨骼,使用护骨针能够抑制癌细胞在骨微环境中的定植,从而减少骨转移的发生;已经发生骨转移的姐妹,使用护骨针能够延缓骨转移的进一步发生,虽然护骨针无法消除已经存在的病灶,但是可以,使骨转移病灶趋于稳定; 预防骨相关事件发生:护骨针能够提高骨密度(BMD),从而缓解骨痛,改善乏力、晨僵等症状;骨转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护骨针降低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风险[3]; 那哪些人群需要打护骨针呢?简单来说看3个指标: · 骨密度明显下降的患者(T值 ≤ -2.5) · 长期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者 · 已出现骨转移的患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骨密度值、肿瘤分期及患者整体状况,由主治医生制定,切不能擅自使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打护骨针,由于护骨针需要通过肾脏排泄,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后会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还要注意检查口腔状况是否正常,据以往的报道,护骨针具有一定的可能会导致下颌骨坏死,尤其是在牙科手术史或具有牙科疾病的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因此在打针之前,一定要先评估肾功能和口腔状况。 三、护骨针: 真能“守住”你的骨头? 虽然跟大家说了护骨针的好处,但其实少量的骨量降低并不需要直接就上护骨针,不符合上述3个指标的姐妹,其实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补剂进行改善。骨骼健康,离不开两个关键词:钙+维生素D。 1、补剂: 选择补剂首先要看是不是药准字号,这类补剂是药品类而非保健品。不论是口服的钙剂还是口服维生素D,都要根据剂量服用,不能过量,以免出现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 2、饮食: 1、 预防骨相关事件发生:护骨针能够提高骨密度(BMD),从而缓解骨痛,改善乏力、晨 饮食上也注意多吃一些高钙食物和高维生素D的食物,建议每天摄入钙1000-1200mg,维生素D600-800IU[1]。如果是乳糖不耐受的姐妹可以将牛奶换成舒化奶,酸奶或者奶酪;此外,含钙量较高的钙剂可能造成便秘,因此还要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饮水,以促进排便。 · 高钙食物:低脂奶、奶酪、酸奶、豆腐、芝麻酱、虾皮、绿叶菜(如小油菜) · 维D来源:蛋黄、鱼肝油、阳光晒背30分钟 3、运动: 很多姐妹担心锻炼会“伤骨头”,其实,适度负重运动是保骨神器。推荐每周进行不少于150min的运动,最好是抗阻训练+有氧训练结合。有氧运动推荐户外骑车、慢跑或跳绳,运动的同时还能多晒太阳,同样也是在补钙。 不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转移,与其他并发症相比都算较为“幸福”的,因此姐妹们一定要在早期就进行干预,平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发现“苗头”就尽早进行治疗,增强我们的生活幸福感!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章振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4): 1671-91. [2] 陈长军, 王秋入, 赵鑫, et al.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9(10): 1031-8. [3] 孙展已, 滕旭. 乳腺癌骨转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疑难病杂志, 2025, 24(04): 50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