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陈东像往年一样参与单位组织的体检,大多数项目的检查结果,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
唯一的疑问出现在医院的影像科。医生对陈东进行B超检查,看肝部位置时,表情从困惑到凝重,“看着像肿瘤。”
第二天,陈东和妻子再度赶到医院,在放射科预约了更为细致的检查。一番检查后,医生将陈东的妻子拉到了一边说:这个极有可能是肿瘤。
“看着大小有十多公分,这样的,他一般也就3-6个月的生存期”,医生给出了非常实际的建议,“回家,他想吃点啥就吃点啥,想去哪玩就出去玩玩吧。”
在江西鹰潭这个五线城市,这种情况一般被医生视为“没得救”了。这趟检查给了陈东一家“猝不及防”的一击,难以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此前陈东身体上没有任何不适,“一切都好好的”,但已经被宣告了生命的截止日期。
当晚,陈东的妻子一度情绪崩溃,难以入睡。
对于患癌群体来说,复诊后的检查异常是一个家庭难以忘怀的一天。有些人在这一天后每况愈下;有些人开始积极抗癌,但在病情反复中不断被消耗…这些都难以与痛苦分开,正因如此,健康才显得尤为珍贵。
眼下距离陈东发现身体异常,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对于陈东来说,记忆清晰,但又如同梦里。
手术做完,次日就能出院?
复查结果出来后,陈东立即联系了在北京的亲戚,向对方说了自己的状况。一番沟通后,陈东决定到北京求医。
说走就走,复查后的第二天,陈东和妻子买了北上的车票。
这并不是个简单的决定。一方面,北京能否有更好的治疗办法,没有人能打保票;另一方面,彼时还在疫情严控中,从进京到进院、再到治疗,都有一定难度。
“那时候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陈东坦言。
果然,到了北京后,由于隔离的要求,陈东夫妻俩在宾馆住了一个礼拜。隔离结束后,陈东到了清华长庚医院进行就诊。
就诊的第一项,还是检查。从肝功能血常规检测、到CT检查…几乎耗费了一天时间后,陈东被医生确诊为肝癌。
不过这次,医生没有宣告陈东的生命期限,而是给他做了全面且详细的病情评估后,提出一项新的治疗方案:钇90微球技术(简称“钇90”)。
该技术于2022年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对于国内的肝癌患者来说还很陌生。陈东的主治医师、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介入科张琳教授介绍道:这种疗法可以精准地把搭载着“钇90”核素的树脂微球选择性注入肝脏肿瘤血管,通过释放高能量β放射线,近距离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对周围的正常肝组织和环境基本无影响。详细审阅相关资料后,张琳教授说道:“你的病情有可能适合采用这项技术。”
当即,陈东和妻子俩人商量了一下,随后决定希望能使用这个疗法。“那个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陈东回忆时表示,当时他还不太清楚清华长庚医院对“钇90”疗法已有一定经验,也是北京市首家获批应用该疗法的单位。
疫情防控仍处于攻坚阶段,医院的工作很难如期推进,陈东也在焦急中等待自己的未来。
经过医院多方协调,12月15日陈东如愿躺上了手术台,虽然有点紧张,但也有了长舒一口气的感觉。“手术大概进行了两个半到三个小时吧,比我预期要快要好。”
更加超出预期的是术后第二天,为了避免在医院人多受疫情感染的影响,医生对陈东进行基本检查后,给他开了点药,告诉他可以出院了。唯一给他的叮嘱是:先不要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而后定期回来复查。
陈东真就出院了。他曾在电视里看到过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疼痛、脱发、恶心呕吐、没有食欲等……他没有这种感觉。因而在出院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时而困惑于疗法起没起效,时而庆幸自己不用遭罪。
“你的头发怎么还好好的?
陈东确实是幸运的,确诊时已经算是肝癌晚期了,同时还不具备手术的条件。
“如果没有‘钇90’,按照常规保守治疗的话,生存期也就是3-6个月。”张琳教授在回忆陈东的治疗时表示。
在抗癌这场“长征“路上,“钇90”的最大作用,就是让陈东在无痛苦的情况下杀灭癌细胞,将其转化为一个可以手术的患者进而切除癌变组织,切除后可服用免疫靶向药,防止其他部位出现转移、复发的情况。
陈东在回忆为了治疗奔波的一年时,能够感觉到,“钇90”的作用是事关治疗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身体承受痛苦较小的一环。
2023年4月份,陈东在多次检查中已经看出,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在逐渐减少,“钇90”的功效也几乎发挥完全。但病况还有优化空间,医生决定对陈东的肿瘤部位进行一次加强治疗:补充性化疗栓塞术。
这一次治疗给陈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很快就感受到副作用了,感觉浑身发热、肚子胀痛,跟那个‘钇90’的治疗完全不能比。”
据陈东回忆,当天晚上自己和妻子基本都没怎么睡,被疼痛折磨地不停冒汗。一整夜陈东也在不断喝水,“怕脱水啊”。
正是这次的治疗,让陈东感受到“钇90”作为新技术,在治疗上的优越性。“我只是局部用了少量(化疗)就已经很难受了,那些主要靠化疗的更难受。还是应该鼓励新技术出现。”
后续,陈东的恢复非常顺利。在采访中,陈东的思维和表达和常人无异。不论是医生看来,还是他自我评估,他的恢复状况都很好,甚至有些方面比生病前更好。
图注:在医院的陈东,治疗状态良好
视觉上最为明显的,是陈东的“啤酒肚”瘦下去了。据他所言,这是他日常饮食、锻炼改善的结果。睡眠也更好了。“以前我晚上睡觉时经常会中间醒来,连续睡眠时间少,现在好了很多。”
一系列的好转,大家几乎看不出来陈东是一位癌症患者。“因为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好几次医生看着我跟我老婆,问我俩,你俩谁是病人啊?”
家里的老乡们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有人问我,癌症病人的头发不是一般都会掉吗?你的头发怎么还好好的?”
回忆起这些,陈东的语气里是满满的开心。他没办法跟老乡们解释“钇90”是什么,但在跟病友交流时,他会很热心地推荐对方试试这项新疗法。
前沿疗法给癌症患者更多可能
实际上,“钇90”虽然在国内获批应用不久,但这种疗法在国际上已有长时间的应用实践。
早在20世纪90年代,“钇90”就被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治疗。这种放射微球通过肝动脉进入人体,而后一刻不停地对肿瘤进行近距离辐射,而不会损伤人体其他正常细胞。这是其副作用小的主要原因。
2002年,SIR-Spheres的“钇90”产品相继获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唯一一款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的产品。
不过这款疗法在国内的进展,非常缓慢。
“之所以进入国内较慢,其实很大因素是国内核药疗法的相关管控还不成熟。”张琳教授指出,“而且对于当时来说,这种疗法对治疗团队的考验、患者的支付能力来说,要求比较高。”
后来,国内不断提高医疗能力之时,这款产品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积累真实世界的病例。截至当前,全球接受“钇90”的患者超过12万患者,“钇90”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被欧美、亚洲多国肝癌治疗指南所推荐。尤其是在不具备手术的肝癌晚期患者中,这款疗法常常发挥令人惊喜的作用。
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40万左右,占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一半。作为全球肝癌病发的主要区域,患者急需有如此有效的疗法对抗病痛。2021年9月,我国首例特许准入“钇90”微球注射液手术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团队领衔在海南博鳌成功实施,标志着国际化精准介入内放射治疗时代的启幕。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国内才开始陆续开展“钇90”的临床,直到2022年年初这款疗法在国内获批,陈东才得以在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位令当地医生“无从下手“的肝癌晚期患者,恢复到和常人几乎无异的状态。
目前,陈东已经完成手术根治切除,且“钇90”治疗后肿瘤无活性,达到临床治愈。他在术后日常服用一些免疫、靶向药物以巩固恢复成果,甚至考虑明年回归工作,“有点事做。”
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而通常,在国内这样一个患者数量多、不同肿瘤分类多的环境下,产业的进步也将随之而来,这将有益于病患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前沿的治疗方案。
目前“钇90在国内临床应用的疗效良好,(这种疗法)有望在更多癌肿治疗领域探索,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这是张琳教授从陈东案例中看到的希望,也是他在多个使用了“钇90”疗法患者身上看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