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的普及,越来越多肺的磨玻璃结节(GGO)在临床上被发现。
1989年
1989年,研究者首次报道,若在肺部高分辨率CT上出现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则提示肺部处于炎症活动期。
后续的研究则表明,磨玻璃密度增高影是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剥脱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泡蛋白沉着症的特征性表现。
1993年
1993年,学者首次系统地定义了GGO,其必须符合以下4个标准:
(1)密度增高的磨玻璃影;
(2)没有遮挡住其下的肺血管和肺支气管;
(3)必须为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结果;
(4)有较宽的窗宽设置(窗宽:1500~2000 HU,窗位:-500~-700 HU)。
1996年
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GGO与肺部炎症相关,直到1996年才有学者提出,GGO是肺腺癌的一种早期表现。
目前,根据Fleischner学会的定义,GGO是一种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增高影且同时能够显现出其下肺血管和肺支气管影的影像学特征。
肺结节指的是肺内直径不超过3 cm的类圆形或圆形病灶,超过3 cm的称为肺内肿块。
2006年,Suzuki提出了GGO的分类方法。该方法把肺结节分为以下6种类型:纯GGO型;半实性型(结节密度增高且均匀);光环型(由实性成分和外周光环型的GGO成分组成的结节);混合型(由GGO成分和实性成分组成的结节,并具有支气管影);实性为主型;实性结节型。
然而,由于该分类系统过于复杂,因此在临床上并没有被推广使用。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将肺结节根据肺窗上是否存在磨玻璃成分分为以下三类(图1)。
纯GGO
只含有磨玻璃成分,不含有实性成分。
混合GGO
同时含有磨玻璃成分和实性成分。另外,根据实性成分是否存在于纵隔窗,混合GGO可进一步分为异质性 GGO(纵隔窗上实性成分不可见)和“真”混合GGO(纵隔窗上实行成分可见)。
实性结节
只含有实性成分,不含有GGO成分。
目前实性成分比例(CTR)常被用于衡量GGO中实性和GGO成分的比例, CTR被定义为肺窗上的实性最大径与肺窗上结节最大径的比值。纯GGO的CTR为0,混合GGO的CTR介于0~1之间,实性结节的CTR为1。
图1 常见的3种结节分类
关于磨玻璃结节这一影像学表现的形成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实际上,GGO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放射学特征。以往的研究表明,肺磨玻璃病变可能是由于肺泡间隔增厚导致肺泡腔内液体、异常细胞或细胞碎片充盈,可能与水肿、间质纤维化,甚至恶性肿瘤等高度相关。
当肺泡腔内存在出血、液体潴留、异常细胞增多等情况,肺泡无法完全充气,导致肺组织的透光性下降,在CT上形成局限性稍高密度影,但其密度却低于支气管和血管。
因此,GGO可能是炎症性病变,也可能是肿瘤性病变。对于磨玻璃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传统的肺癌影像学表现(如分叶征、毛刺征等)对GGO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作用,但是其判断效果有限。区分两者的最佳方式是4至6个月的随访。
经过4至6个月的随访(可使用抗生素进行诊断性治疗)后,炎症性病变会消失,肿瘤性病变则将一直保持不变或缓慢进展。而且,因为GGO型肺癌是一类惰性的恶性肿瘤,因此一段时间的随访不会导致病情进展。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绝大部分持续存在的GGO为恶性。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傅方求 陈海泉
陈海泉教授团队对肺癌传统手术方式进行了革命性创新,在国际上首创术中冰冻病理指导早期肺腺癌亚肺叶手术,减少了患者肺实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形成了以器官微创为核心,整合切口微创和系统微创的“肺癌手术微创 3.0”个体化诊疗新理念和临床实践新体系。
团队的肺癌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超越国际水平10%,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观摩学习其国际领先的手术技术与诊治策略;团队通过大规模人群筛查,发现中国人群早期肺癌以磨玻璃型为主,将其定义为特殊的临床亚型,并提出中国非高危人群的“低龄、低频”早期肺癌筛查新策略;团队发明了一种筛查融合基因的新方法,在国际上率先证实RET融合突变为肺癌新的分子亚型,并首次完成“不吸烟肺癌”分子分型图谱。
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胸外科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外科学年鉴》(Ann Surg)、《临床肿瘤学杂志》(JCO)、《胸肿瘤杂志》(JTO)、《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TCVS)、《癌细胞》(Cancer Cell)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23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6200次,其中5篇为ESI高被引论文,17篇论文23次写入13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受邀在胸外科领域顶级期刊JTCVS发表 11篇述评,被评价为“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树立了国际肺癌诊治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