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肺部小结节都很可怕么?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而很多肺癌的发现都是以肺部小结节为起始点,因此,很多患者朋友都会闻“小结节”色变。那么,怎样的肺部小结节是不需要过度担心的呢?哪些又要立即提高警惕呢?
2020年的疫情来势汹汹,全国防控态势严峻,如今疫情仍有反扑趋势。但疫情终将过去,肺癌防治、肺小结节的处理,始终不应因疫情而被搁浅。为了让各位患者朋友能够更从容和正确的应对肺部小结节,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的刘德若教授,作为从事胸外科事业多年的知名专家,刘教授对肺癌的预防和治疗有着诸多心得体会。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教研部主任
-
中日友好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
-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导师
-
清华大学博士后指导教师
“癌中之首”肺癌高发,患教科普应有良策
面对逐年增长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刘教授表示,不能“一刀切”地说肺癌的变多了,而要辩证地看待数据的变化。根据最新年鉴指示,在消除人口年龄的因素后,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以往并未增多。之所以会出现数值的增长,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年龄的寿命延长,老年病增多;二是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因其价格低廉,开展方便,在体检中广泛使用。
但是,肺癌的防治和肺部小结节的处理是始终需要被重视的。
当然,肺部小结节并不全都是非常可怕的问题,需要分情况讨论处理。对此,刘教授用一首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科普小诗,说清了各种情况。经过多年的实践,它已经成为刘教授进行患者教育的标准素材,全文及相应解释如下。
肺小结节莫惊慌,十有八九性质良。
五毫米下多良性,八毫米上多提防。
专科医生来判断,观察检查与微创。
千万不要过检查,定期CT最得当,
不要滥用抗生素,严把手术免创伤。
1 cm以下的结节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专科医生来定夺。因为国内外都有相关指南,且过几年会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这是普通患者所不了解的。
简单来说,如果结节为圆形、均匀的钙化结节,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长期观察无变化或缩小,结节一般为良性。5 mm以下的结节主要也是观察为主。
需要及时切除的肺结节
-
直径>10 mm的实性结节,直径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
直径≥8 mm有恶性特征的实性结节:这些恶性特征包括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含气支气管征小泡征、微血管征、和小的厚壁空泡征。当不好拿主意时,有条件的可以做PET-CT,它是看肿瘤葡萄糖代谢,代谢增高的肿瘤可能大。
-
对于磨玻璃结节,分完全磨玻璃直径>15 mm的,或部分实性,其中实性成分大于5 mm的结节。应考虑手术切除。
暂时不用切,但需定期复查的肺结节
随访方法:定期复查肺部CT
随访时间:直径<5 mm,一年复查一次胸部CT;直径≥5 mm,第一次CT后3、6、12个月复查CT,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随访期限:2~3年
复查过程中结节出现体积增大,或磨玻璃中间出现实性成分或原有实性成分增多时,提示可能是恶性结节,要及时手术切除。
医疗与经济相适应,肺癌防治应遵循异地同病不同策
刘教授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各地区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一。以肺癌为例,很多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患者一经发现已是晚期,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肺癌检出时则多为早期。而这种分布不均是不能用简单数字概括的,而是一种需要在基层和北上广深同期比较得出的。
作为胸外科知名专家,刘教授曾多次赴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各个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走访和宣教,其中重点则是“早诊、早治,加强筛查”。而另一方面,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宣传重心则在于“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当前的国家号召的精准扶贫政策中所涉及的需要扶贫地区,正是那些相对医疗资源分布较少,人民防控意识较差的地区。扶贫地图与医疗现状分布状况、肺癌发病分布状况相适应的现象,也正是中国医促会职责的体现。
而在不同地区,施行不同对策,也是我国的特色医疗模式。弥补偏远地方的治疗不足问题,与纠正一线城市治疗过度的问题同样重要。从治疗方案的策略部署来看,同种病症是几乎相同的。但作为医生,应该根据救治患者的所在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强调不同的环节,最终达到治疗效果的全国均一,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医疗现状。
最后,刘教授指出,防病、治病同样重要。目前薄层高清CT可以达到每层在1 mm~1.25 mm的厚度,今后必将发展成为单层更薄的诊断手段。
而CT的不断发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帮助胸外科医生选择切除范围,弥补术中冰冻切片病理结果的不足和局限,进而更加精准的选择手术术式,做好提前规划。
审校专家丨刘德若 教授(中日友好医院)
采访丨刘芊(中国医学论坛报)
编辑丨王淳(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