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12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的《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赵快乐教授领衔团队的《中国食管癌基因谱特征和放化疗方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让百万乳腺癌患者生存获益
然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着一批奋战在基础和临床的科学家,他们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进而由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共同发现破解产生的根源,并给予解决问题的“钥匙”,再由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推广,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策略和指南。正是这些年团队的坚守和创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团队经过十年攻关,发表论著357篇,被Nature系列、Cell系列等期刊他引5259次;累计10项成果写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和规范》,编入NCCN等国际乳腺癌诊治指南;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29省市85家以上单位推广,使逾百万名患者接受了规范诊疗而生存获益。这一系列关于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的研究和成果于今天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悉,下周四邵志敏教授将在全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分享这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也将是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成立44年来,首位受组委会邀请做主旨报告的中国大陆学者。
从分类到分型,攻坚最毒乳腺癌
全世界的医学家都想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但这依然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过去我们对乳腺癌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分类的基础上,缺乏系统而精准的分型”。邵志敏教授解释说,随着肿瘤诊疗全面进入精准治疗时代,精准诊断、明确分型与“分类而治”已成为我们进一步提升乳腺癌疗效的有力‘武器’。邵志敏教授团队在明确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和遗传易感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多项针对中国乳腺癌体细胞突变和遗传易感变异的大规模研究,绘制出首个中国人群乳腺癌基因组图谱,为精准诊疗奠定基础。
期间,针对被众人谈之色变的“最毒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研究团队针对治疗中“没有靶点、治疗手段少”等难点问题,发起了持续攻坚,建立起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总结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提出了“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改变了过去“一群人一个方案”的治疗困境,有效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疗,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简易实用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并推广至临床应用,依托FUTURE临床试验,将多线治疗失败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从早年的5-10%提高到29%。
从基础到临床,百万患者生存获益
“光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成功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研究目标不只是为了发几篇高质量论文,我们的初心是将最新研究成果造福乳腺癌患者。”除了基础研究,团队成功找到在乳腺癌转移和耐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阐明了其调控转移和耐药的机制,并开发了针对性的精准治疗策略,相关小分子抑制剂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团队利用大数据构建多基因预测模型,精准预测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其有效性已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
邵志敏教授欣喜地表示,通过成果应用,项目组近年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不足80%提高到93.6%,超过美国同期5年生存率(90.2%)。乳腺原位癌检出率从早先的5%提升到近年的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组每年诊治上海市40%以上新发乳腺癌病例,并联合上海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基本覆盖了80%以上的上海市新发病例。“虽然近年来上海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是自2014年起上海市乳腺癌死亡率逐年降低,这与我们近些年持续的攻坚成果是密不可分的。”邵志敏教授说,我们的系列成果也将通过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的平台,向全国各地的乳腺癌诊治单位进行推广和普及,让全国的乳腺癌诊治水平和患者生存率上都能在未来有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