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堵车了......” 这是打工人上下班路上的常态。 特别是在大城市,交通堵塞更是每日通勤的必备体验。高架堵车,让人疲惫,整个城市的运转速度和效率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过程就与此类似。 这种继发性的淋巴水肿主要存在于接受了乳腺癌腋窝清扫手术以及放射治疗的患者,由于淋巴回流不畅所引起的肢体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进而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最终橡皮肿的病理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淋巴水肿列为第2位致残类疾病。据统计,乳腺癌手术中进行淋巴结清扫的人中约有超过1/5发生水肿,而我国存在着超过300万的淋巴水肿患者。
对于很多无法豁免腋窝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淋巴水肿常常是她们术前最担忧的隐患。试想一下,一侧手臂终年负重2-3公斤的感受, 淋巴水肿带给患者的不便不仅仅是外观上的肢体肿大,还有持续的负重和功能的丧失。
超显微外科“打通”阻塞淋巴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自2020年开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吴炅教授领衔团队,组建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水肿诊疗中心,开展了相应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康复门诊、保守治疗以及外科治疗。
2021年5月14日,医院淋巴水肿团队开展了第一例淋巴水肿的超显微外科手术,标志着医院显微外科团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俞女士在16年前接受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三年前因外力拉扯后,左侧手臂短期内迅速肿胀,经过了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左侧手臂的淋巴水肿仍然继续进展。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张莹莹医生接诊了俞女士,为她详细介绍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外科治疗,并根据完善的术前影像结果,设计并完成了腹股沟淋巴结游离移植(VLNT)以及淋巴静脉吻合手术(LVA)。
手术中,专家团队通过高倍显微镜,在放大30倍的条件下,将直径约0.5毫米的淋巴管与周围的小静脉吻合,同时将腹股沟淋巴结移植到腋窝,成功完成了高难度的组合手术,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疗效。
多学科助力淋巴水肿“复肿方案”
打个形象的比喻,淋巴回流途径就像城市的交通网络,让我们想一想如果生活当中碰到堵车怎么办?
一种解决方案是绕道而行。比如上海的南北高架桥的重新规划,设计一些交通支,增加辅路,能够很好的缓解南北高架的交通堵塞。淋巴静脉吻合手术,就是一种超显微外科的绕道方法,把细小的淋巴管接到附近的静脉上,这种改道就使得堵塞的淋巴液从新的道路回流。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建立交通枢纽站。既有中转站的功能,又可以减轻淋巴系统的负荷,腹股沟淋巴结移植就是建立枢纽站的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淋巴水肿患者的就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淋巴诊疗团队确立了淋巴水肿的复肿特色模式:包括患者的个性化的诊疗、优化的疗效引导模式、康复联合外科的全程管理。
通过联合放射诊断科、康复治疗团队、护理团队、围手术期团队,根据影像科诊断调整治疗模式,引导疾病治疗手段更深入探索,既带来了患者的获益,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多数中早期淋巴水肿患者可治愈
随着乳腺癌治疗技术和理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好,生存期也越来越长,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绝大多数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这是可以被治疗的疾病。而对于大多数中早期的淋巴水肿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积极的手术治疗很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建立了成熟的显微外科团队,为自体乳房重建及淋巴水肿治疗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完成了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技术的全面覆盖。
依托于我院乳腺外科团队的支撑,结合成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游离皮瓣技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淋巴水肿团队将进一步为广大的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