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部剑突下打一个3CM的小孔,手术器械不经过肋间,不破坏肋间神经,就能完成肺段切除术,彻底根治早期肺癌患者。 近日,我院胸外科为一位早期肺癌患者完成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段(右下肺背段)切除术,据悉,目前该手术方式在安徽尚属首例,国内也只有少数大型医院胸外科开展。 张阿姨今年65岁,去年12月份体检时发现右下肺背段有一枚直径1cm的纯磨玻璃结节,术前诊断考虑早期肺癌的可能性较大,符合肺段切除的手术指征,为了将手术创伤降到最小,在胸外科主任徐美青教授的带领下,经过科室讨论,决定为张女士实施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段(右下肺背段)切除术。
▲手术进行中 经过完善术前检查等准备工作,1月8日,张阿姨在全麻下接受了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右下肺背段切除+纵隔淋巴结采样术,由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君主刀,手术采取剑突下入口,切口只有3cm大小。在麻醉科及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下肺原位癌,与术前临床诊断一致。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切口3CM左右 ▲传统的单孔胸腔镜肋间隙入口 传统的单孔胸腔镜手术,一般选择肋间隙为入口,而此次采用的剑突下切口单孔胸腔镜技术,切口位置从肋间移到了剑突下,有效避免了手术对肋间神经和胸壁的损伤,减轻了术后肋部的慢性疼痛,而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传统经肋间单孔胸腔镜手术相比均无差别。 张阿姨术后只有轻微的切口疼痛感,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正常下地行走,复查胸片显示两肺复张良好,胸腔无积液,术后第二天就拔除胸腔引流管,第三天就出院回家了。
▲术后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 剑突下单孔肺叶切除术自2014年台湾首次报道后,国内少数大型胸外科中心陆续做出相应研究报道,经剑突下切口可以有效的避开肋床,从根本上解决肋间神经损伤造成的术后胸部切口疼痛,患侧胸壁麻木、闷胀等感觉障碍;另外通过剑突下单切口胸腔镜可以同期完成双侧胸腔手术,术中无需更换体位,而以往的双侧病变需要做完一侧后更换体位再做另一侧,不但手术时间延长,同时也会增加感染的机率。 据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君介绍,剑突位于胸骨的下端,在胸前部正中处的下方,剑突周围无骨性结构,术中不压迫肋间神经。该手术方式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好、患者受益更大。但由于解剖因素限制,剑突下单切口胸腔镜手术暴露空间小,操作路径长,手术技巧要求高于传统单孔胸腔镜,需要手术者超越舒适区,勇于挑战手术难度。该手术方式在安徽是首次开展,国内开展此手术的医院也较少。 我院胸外科自2000年左右开展胸腔镜技术,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目前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占比已达80%以上,年手术量及技术水平均保持省内领先地位。 近五年来,随着单孔胸腔镜技术在外科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肺段切除及支气管袖式切除等标准、常见肺外科手术技术已趋于成熟。尽管单孔胸腔镜手术创伤已较传统开胸手术明显减轻,但随着肺部双侧同期手术的例数逐步增多,如何减少手术切口的创伤成为胸外科医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胸外科不断探索与研究经剑突下切口单孔胸腔镜手术,此次经剑突下切口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完成,为我省胸腔镜手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 王君介绍,并不是所有的肺部疾病都适合做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剑突下单孔胸腔镜的适应症有:周围型肺癌,CT检查显示肺结节或者肺磨玻璃影直径<3cm,淋巴结未侵犯肺门血管及叶以上支气管的病例。 而中央型肺癌;胸腔广泛粘连;胸骨下角不在正常范围(<70°);体质量指数>30kg/m² ;左肺手术患者合并心脏疾病,如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二次或多次胸腔手术患者,均不适合该手术方式。 王君提醒大家:如果体检发现肺结节,不要太紧张,要在正规医院胸外科门诊定期随访,定期复查肺部CT。 肺结节是指影像为类圆形阴影,边界清楚,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为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高低密度实性或者亚实性病变。肺结节一般无明显症状,病因非常多,有良性、恶性之分。根据密度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分为纯磨玻璃肺结节和混杂性磨玻璃肺结节。 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结节,都是不需要治疗的,对生活也没有任何影响。少数肺结节后期会有变化,可能就需要做胸腔镜手术,这一类肺结节术后病理即使是恶性,也大多属于早期肺癌,胸腔镜手术的效果比较好,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 王君,副主任医师,博士。擅长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肺结节、食管疾病及纵隔疾病,尤其擅长单孔胸腔镜手术,包括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肺袖式切除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胸外科专家门诊、 周二上午肺病专病门诊(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