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女性癌症新发病例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其新发病例数达到230万例。中国乳腺癌发病例数35.72万例。目前,乳腺癌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然而,这种综合治疗模式会导致一些相关并发症,如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症、淋巴水肿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上肢的功能活动,还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和麻木等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患者承受生理、心理等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为了更有效地应对这些并发症,近年来,新型治疗技术不断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并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肌内效贴技术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手法淋巴引流伴侣 —肌内效贴 肌内效贴(Kinesio tape, KT)是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在1973年发明的一种软组织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肌内效胶布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具有保护软组织、增强关节稳定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及康复医学领域,近年来KT也被用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的治疗。因其有效、方便、不影响运动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治疗师的青睐。目前肌内效贴已经成为康复界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更是被形象的称为“把治疗师的手带回家”。对于淋巴水肿的患者,手法引流是被证实可以有效缓解肢体肿胀的技术。而肌内效贴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是手法引流后的一种良好的延续和巩固的方式 肌内效贴的原理 肌内效贴的原理是空(空间),动(流动),冷(抑制热的上升),通过从皮肤表面长时间给予适当的微刺激,在表层皮肤、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真皮和浅筋膜之间产生微空间以清除组织之间存储的水肿组织液和炎症物质,增加体液循环,以达到消肿的作用。 肌贴常使用方法有I型、Y型、X型、爪型、灯笼型等。不同的肌贴类型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爪型贴法在淋巴水肿治疗中最为常用。肌贴裁剪为爪型,根据淋巴回流路径贴于皮肤上,产生持续的自然回缩力,类似于治疗师双手在患处进行轻柔的淋巴按摩,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加速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促进淋巴水肿消退。 通过肌内效贴联合CDT,能有效减轻患者淋巴水肿程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淋巴水肿程度,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躯体功能。 肌内效贴助力赶走疼痛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症(PMPS):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在乳房切除术后出现,表现为前胸壁、腋窝和(或)上臂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这种疼痛多为烧灼痛、刺痛或者突发的枪击样疼痛,有时为不同程度的感觉迟钝。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肩部疼痛使用水母贴、三角肌及斜方肌、背部、冈上肌、冈下肌疼痛使用Y形贴、腋窝疼痛使用EDF贴。 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康复中心已将此项技术运用于乳腺癌术后康复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淋巴水肿治疗中心位于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楼1楼 电话:027-8767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