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妇院外科副主任医师万芳说话柔声细语,在男医生居多的外科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散乳腺癌患者心中的阴霾。 “我不是技术最牛的大咖,但每一个有缘和我相遇的患者,我都会陪她携手走过艰难的治疗之旅。” 在她心中,职业生涯的“小确幸”是没让一例乳腺癌病例从自己手上溜走,造成漏诊、误诊,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位医者的“大成就”。 妇产科转行乳腺外科治疗过程更懂女人心 万芳研究生阶段读的是妇产科专业,由于导师是留德归来的乳腺外科专家,她自然而然做了相关的课题,最终成为浙大妇院外科的一名医生。 近些年,乳腺癌的检出率明显上升,这和筛查技术发展、女性健康意识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十几年前,早期乳腺癌还没那么容易被轻易发现,万芳却多次凭借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出早期病灶,为患者争取了更多治疗时间。 曾有一个患者因右侧乳房纤维瘤来做手术,她习惯术前给双侧乳房都做个B超,结果发现右侧纤维瘤问题不大,但左侧有个地方让她很不舒服,“很小的结节,只有零点几公分,但从各方面来看感觉都不大好。” 在她的建议下,患者同意手术时顺便也给左侧结节做个活检,最后右侧纤维瘤是良性的,而左侧的结节是很早期的原位癌,后续及时得到了治疗。 妇产科的背景,让万芳在治疗中更留心患者在妇产科方面的需求,并做出专业的调整:月经不规律了,及时调节药物剂量;后期有哺乳需求,尽量保乳治疗;还没有孩子,联合生殖中心保留生育功能…… 前不久,一个29岁的不孕不育患者来到浙大妇院进行辅助生育治疗,常规筛查时意外发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这对她来说是双重的打击,不仅要和乳腺癌抗争,当妈妈的愿望也看似越来越远…… 万芳得知病史后,为她制定了生育保护的治疗方案,即手术后先完成取卵、冻胚等操作,再进行化疗治疗,等身体康复后再做胚胎移植,圆她的“妈妈梦”。 微信群给患者带去温暖心灵鸡汤处方让她新生 对付乳腺癌,万芳除了有手术、放化疗等硬核“武器”,还有一剂春风化雨的处方——心灵鸡汤。曾经一位患者周燕(化名)就说,“天天喝着万医生熬的‘心灵鸡汤’,才渐渐有了求生的勇气和动力。” 54岁的周燕是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不料在退休之际确诊乳腺癌,“万念俱灰,为什么是我,怎么会是我?”痛苦中,她独自写下遗书打算放弃治疗。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主管医生万芳把她拉进了自己的微信群,让她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当时真的不想活了,遗书都写好了,如果不是想着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果不是万医生的耐心解答给我希望,我早就放弃治疗了。”周燕性格好强,年轻时为创业吃了许多苦,好不容易准备享受退休生活,却突然确诊身患乳腺癌,一时间无法接受。 觉察到她的消极态度,万芳在门诊结束后邀请她加入微信群。“一开始我真没有心思关注,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但随意看了一眼群聊,周燕发现这个群十分热闹,“万医生晚上十点多还在回复病友的提问,天天如此,我就把我负能量一遍遍倒给她。每次,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复我,帮我调整方案,耐心又细致。我慢慢想通了,上天让我碰到这么好的医生,她都没有放弃我,我怎能放弃自己?” 群友的相互鼓励和专家的有问必答,让周燕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从放弃治疗、害怕治疗变为开始期待治疗,积极配合了后续的手术和化疗。 万芳创建的微信群叫“阳光微笑健康群”,里面有200多位乳腺癌病友,她们都视彼此为亲密的家人。每天,她会在群里做一些疾病科普,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回复病友疑问。有时新患者一提问,群里有经验的老患者也会抢着热心解答。 万芳说,其实不止是她给群友煲心灵鸡汤,群友们也在激励着她。一个40岁不到的女强人是好几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曾经一心扑在工作上,患病后幡然醒悟,结束治疗后留出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一个多愁善感的单亲妈妈,治疗时常常躲起来偷偷抹眼泪,后来才透露当时自己患病,丈夫赌博输掉唯一的房子,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好在她最终战胜了疾病,现在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在这趟艰难的旅途中,她们彼此见证一个个坚强的女性从疾病中学习、成长、涅槃重生,“希望这方小天地,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唯一的个体,抱团取暖,也能在有了困难时随时找到我。”万芳说。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2022年5月30日发布),原标题:《医院有力量,青年有担当 |良医女人心,“乳”此有爱》 作者:张冰清、孙美燕、魏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