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瑞金医院内科奠基人邝安堃教授曾教导学生:“做学问,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是的,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医学更如是。百十年来,“勇于创新”成为了所有瑞金人的精神内核,他们坚持完善科研体系,坚持把创新成果写在病人的健康本上。 “能缝合,才敢切开”!对于医生来讲,现如今借助又细又软的内镜管道,切一刀已不是难事,难的是怎么把切口严丝合缝地“修补”好。 针对消化道创面缝合的技术难题,瑞金医院消化内科王东主任团队研发了一个新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软式内镜创面缝合的难题。
前不久,52岁的钱女士在体检时,发现胃里长了一个“坏东西”,有一枚3cm左右黏膜下隆起,医生建议尽快切掉,但她希望首选内镜下微创切除病灶。走访多家医院,钱女士都被劝退了,原因是病灶较大,而且有一部分肿瘤已经长到了胃的外面了,内镜下操作处理不好的话,穿孔的可能很大。
一个偶然,听说瑞金医院有内镜下缝合的“神器”,钱女士很激动,直奔瑞金消化内科。
接诊的王东主任看过钱女士资料后,认为胃部病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完善的术前评估后,他和团队为钱女士进行了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术中,利用王东主任首创的“倒刺线+金属夹”闭合技术,在20分钟内就完成了创面封闭。2天后,钱女士顺利出院,和家人开玩笑说自己好像做了一台“假手术”。
别人不敢接的手术,为何王东主任有底气接下来呢?这要从钱女士术中使用的“利器”——“倒刺线+金属夹”闭合技术说起。
它的构造很简单,由数枚金属夹和可吸收倒的刺缝线组合而成。精巧之处在于,倒刺线上有许多卡口,一方面只能单向滑动,另一方面也起到拉紧固定作用,不仅达到了完全闭合大创面的目的,还免去过去丝线打结的复杂操作。
????倒刺线联合金属夹连续闭合法操作流程
王东主任介绍说,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是从自然通道进入人体,它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从原来的半个月缩短到三五天。但内镜下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及穿孔,而有效的内镜下创面闭合可避免因穿孔而导致的外科手术介入,且显著降低内镜治疗术后出血率,因此临床亟需有效的内镜下创面闭合技术。
然而消化内镜作为软式内镜,镜身长度远远长于硬式腔镜,工作钳道内径也远远小于硬式腔镜,同时消化内镜为单手操作,这些都使得其操作的便捷度和器械的便利度较腔镜等硬式内镜均有明显局限性,腔镜下较为容易得缝合技术在消化内镜上实现非常困难。目前常用的内镜下金属夹难以封闭大创面,现有的内镜下大创面闭合技术大都存在技术器械成本高、闭合效果不理想、技术难于掌握等诸多不足,这些都使得内镜下大创面的闭合成为临床内镜治疗中的难点和痛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镜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几年前,经过王东主任和团队的不断摸索,他们研制了“丝线缝合+止血夹”的第一代缝合工具,不过在随后的应用中,大家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内镜下进行丝线缝合,对年轻医生的操作要求太高,学习曲线较长。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020年年初,一个灵感陡然而至。那天,王东主任在手机上刷到了一个视频——伤口的两侧用胶带固定,当扎带外拉时,牵拉皮肤向切口中心线靠拢,扎带上的齿轮会被牢牢固定,使切口两侧皮肤边缘平行对合,达到无创缝合的目的。
源于这一皮肤拉链式缝合法及外科连续缝合法的启发,王东主任团队开发了内镜下“倒刺线联合金属夹”的连续封闭创面法,简单巧妙的组合创新有效解决了软式内镜手术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尤其是对于胃内直径大于2cm的穿孔或非穿孔创面,预估单纯金属夹闭合存在困难的情况,操作方法简便,学习曲线短,易于掌握及推广。
王东主任介绍说,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在数十例内镜手术中,所有的患者均达到内镜下创面完全闭合,平均操作时间约30分钟,发生明显术后出血及穿孔0例,术后需要外科介入0例,术后2-3月胃镜复查均提示创面愈合良好,提示本项创面闭合技术安全有效。相关病例报道已发表于内镜学顶级期刊《Endos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