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变』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许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期予以重视加以治疗还是可以将癌症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的。那么,癌前病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定会转变成癌吗?该怎么办?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病理学诊断名称,是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渡的中间阶段,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观察才能发现的东西,和症状、化验没什么多大关系。 癌前病变和症状关系不大,所以不能依靠自己的感觉去发现癌前病变,而是需要各种筛查手段,比如消化道的内镜检查,宫颈癌的涂片检查。 这里要说明一下,很多科普文章把“癌前病变”与“癌前疾病”(或称为“癌前状态”)混为一谈。 癌前疾病是一个临床概念,是医生总结出来的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可能的一大类疾病。这些疾病是癌症发生前一般会经历的,提醒人们需要去干预和治疗。但应当注意,癌前疾病并不一定会发展为恶性肿瘤。例如,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疾病,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病人随访10年,发现1.9%的病人发生了胃癌,而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一般不会发生胃癌。 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术语,如:胃异型增生就属于癌前病变,它仅仅是胃粘膜上皮的一种病变,而不是疾病。病理工作者发现胃癌大多是从这些病变发生的,而这些病变一般都出现在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等疾病的胃粘膜内。也就是说,癌前疾病之所以较其他病人发生胃癌的机会多,就是因为癌前疾病的胃粘膜内出现了癌前病变。 异型增生,又称为非典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有的称之为间变。 异型增生,是上皮和腺体的细胞偏离正常分化,在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很少不经过此阶段而直接从正常转化为恶性的。如:胃粘膜异型增生与胃癌发生有直接关系,这类异型上皮细胞已经具有了转变为癌细胞的潜能,在其不断增殖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变为癌细胞。 按照异型增生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异型增生病变; 中度:是指异型化较明显,接近癌“临界性病变”; 重度:是指异型化更明显,形态上难以和分化型癌相区别的异型增生。 现在国际学术界将不典型增生改称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癌前病变是怎么来的? 大多数癌症是一个慢性疾病,不仅是指它们发展过程缓慢,而且产生的过程也是缓慢的。 在癌症发生之前,往往有很长时间的慢性炎症和损伤。尽管人体有很强的修复能力,但一旦超过了修复能力的极限,损伤就不再可逆。但不可逆的损伤也不会立刻就转变成癌,还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状态,这些中间状态就是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缓慢的渐变过程。正常组织→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癌。当然,不同的器官组织有不同的过程,以胃癌为例,大体的过程是: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从左到右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 但癌前病变本身还并非恶性,只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变为恶性肿瘤。根据大量随访资料,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分别为0%~15%和25%~85%。故对癌前病变必须高度重视! 癌前病变发生时,细胞的形态出现差异化,已有向癌细胞转变的倾向,并且此种异常细胞数量增长,但尚未成为典型癌变,它只是癌症的前阶段,还不同于癌。任何癌前病变都是查不出癌细胞的,它不是癌,治疗处理上也完全与癌不同。 虽然从癌前病变到癌只有一步之遥,但也不一定会发展成为癌,这一步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跨过。 部分癌前病变还是可逆的,经过治疗可以彻底清除,让机体完全恢复正常。 当然癌前病变完全有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癌症的风险逐渐增高。 早期癌前病变,部分有一定的可逆性,部分可能会一直维持到人的预期寿命终止,部分病情逐步进展。晚期的癌前病变可很快转变成癌症,但如果此时及时悬崖勒马,采取有效治置措施予以修正,癌前病变仍有相当大的可能止步于癌前,甚至重新恢复正常。 癌症的总体治疗效果和死亡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癌前病变的了解程度。 观察较多的主要是食管、胃和大肠。原因:1)这些器官容易受到慢性损害,也较多接触致癌物质,是癌症的好发部位。2)得益于内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可以相对方便的动态观察。 1、比较早期的癌前病变——轻、中度异型增生,尤其轻度异型增生,恶性转化率还是比较低,即便最终一定会转化,也需要一段比较长时间,有机会让它们减慢甚至停止转化。 (1)首先,改变一些易致癌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饮酒、过多红肉、蔬菜和水果摄入较少、缺少运动、高盐饮食等等。 (2)凹陷性病变(糜烂、溃疡),使用适当药物以修复病变,阻止癌变。如:食管、胃的糜烂、溃疡,用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溃疡性结肠炎,用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等等。 (3)隆起性病变,如食管、胃、肠息肉,尤其是腺瘤,往往发生轻、中度异型增生,宜及时内镜下摘除。 (4)密切随访,如食管、胃、肠异型增生,需内镜密切随访,3~6个月一次内镜检查,一旦病变进一步加重,需立即行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剥离术(ESD)。 2、比较晚期的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就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早将病变连根拔除。这个时候的癌前病变和癌其实没有很明显的分界,考虑到活检的局限性,有些病变局部甚至已经有癌变。 如食管、胃、肠道的重度异型增生宜立即行粘膜剥离术(ESD),剥除大块病变组织后再行病理检查,如: (1)只是高度异增生,ESD后即治愈,其后内镜定期随访。 (2)如果剥除的组织局部已发生癌变,但切除标本的切缘没有癌细胞、癌细胞未侵犯粘膜下层的中1/3层以下、没有侵犯脉管、不是印戒细胞癌,ESD后也治愈,其后内镜定期随访。 (3)如果切除标本的切缘有癌细胞、癌细胞已侵犯粘膜下层的中1/3层以下、癌细胞侵犯脉管、印戒细胞癌,则癌细胞往往已突破了人体的最后一道机械防线,与人体的淋巴管和血管接触,即便原位切除,远处的淋巴结和器官转移风险仍存在,与癌细胞的局部战斗就升级为战争,需要忍痛切掉大块器官组织,或者动用放化疗的战略武器。 因此,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并非坏事,癌前病变阶段是拦截恶性肿瘤的一个治疗时机。防治癌前病变可减少许多病人的癌变演化成浸润性癌症的可能,是肿瘤防治的关键阶段。 癌前病变虽然有“癌”字,但也不要被它吓坏,要对其重视,定期检查,了解病情发展,及时进行调理控制,才能达到防癌、控癌的目的。那么癌前病变是什么?
最主要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
癌前病变一定会转变成癌吗?
发生癌前病变后该怎么办?
癌前病变应对策略因癌前病变的阶段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