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肺癌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的一项“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公布研究成果,系统评估可手术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准确性,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相关判断准确率高达100%。这意味着肺癌淋巴结清扫“因人而异”的选择标准将有据可依。该研究于近日在肿瘤学顶级期刊《胸部肿瘤学》(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在线发表,影响因子20.12分。
虽然经历过反复,到2011年ACSOG Z0030发表,根治性肺叶切除成为外科治疗肺癌的标准手术。随着肺癌筛查的开展,早期肺癌发现的比例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早期肺癌没有淋巴结转移,有部分肺癌只转移到一定的纵隔部位。我们提出了,个体化的淋巴结清扫策略:不清扫;选择性清扫;系统清扫。在器官微创层面更进一步。根据我们发表在ATS回顾性研究发现,设计了这一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提供了更高询证医学证据。
在陈海泉看来,“从1960年Cahan定义了根治性肺叶切除,即肺叶切除加区域和纵隔淋巴结清扫。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目前国内外指南仍然推荐对所有的肺癌患者不加区别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采样,这样的治疗策略事实上对很大一部分早期肺癌患者来说是‘过度治疗’,不提高生存率,反而带来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继2007年加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来,陈海泉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纳入肺癌国际诊治指南,同时以一己之力,在国际肿瘤诊治领域不断推出“中国标准”和“上海方案”。
2021年5月,陈海泉应邀参加哈佛大学
顶级科学家演讲
“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r”,
成为首位受此邀请发表演讲的中国大陆医生。
为了不要“过度治疗”,必须开展前瞻性临床实验
对于陈海泉来说,虽然有过上万台肺癌手术经验,“但患者是否选择开刀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特点、患者年龄、人生轨迹、职业规划、社会和心理学等因素考虑决定。不能过度治疗。”
在临床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陈海泉发现,过去,肺癌患者主要以男性为主,如今虽然男性发病率没有下降,但女性肺癌患病率上升很快,总体发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不吸烟的人也患上了肺癌。
事实上,大概十年前,
陈海泉就关注到
肺癌临床数据发生的变化和新趋势,
但这些新趋势
却无法用“回顾性数据”来解释。
如何准确评估肺癌患者,尽量少清扫或不清扫淋巴结,进而减少手术创伤,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通过术前影像学手段包括胸部CT甚至PET/CT都无法精确地诊断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陈海泉团队通过系列回顾性研究,致力于寻找纵隔淋巴结阴性状态的可靠预测指标,系列研究先后发表在《胸心血管外科杂志》《胸外科年鉴》等胸外科权威期刊。基于既往系列研究成果,陈海泉团队总结出6条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然而,肺癌淋巴结清扫与否的策略选择,是手术当中完成的,所有的预测指标必须都是术前或术中诊断。其中贴壁亚型肺腺癌、肺门淋巴结阴性状态以及脏层胸膜侵犯与否必须通过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因此,回顾性研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陈海泉介绍,
所谓“回顾性研究”,
即“上个世纪的数据研究”。
“必须开展前瞻性临床实验,才能将这一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更为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出于医生的一种本能,陈海泉在当时就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探索淋巴结转移的前瞻性研究。
国际范围首次提出“微创手术3.0”理念
2018年,陈海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创手术3.0”理念,创新性地提出整合“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的全面微创手术治疗理念,致力于探索让肺癌患者在更小创伤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2019年开始,陈海泉牵头联合国内多家中心开展了一项“评估基于肿瘤部位、磨玻璃成分及术中冰冻病理的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方案对周围型临床T1N0M0期浸润性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断准确性的多中心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
该研究最终入组720例患者,
上述6条判断淋巴结阴性状态的标准
均达到100%的准确率。
此外,陈海泉团队还根据术前影像特征结合术中病理诊断,提出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该研究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发表的第一篇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为肺癌患者接受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陈海泉表示,“这也意味‘微创3.0’治疗理念取得了又一项临床实践进步。”
陈海泉说:“在我的心中,微创不止是伤口小,还要少切肺,少清淋巴结。”
“更何况肺癌有治愈的窗口期”
2023年,陈海泉团队提出了“治愈窗口期”的概念,目的就是治愈同时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陈海泉介绍,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GGO型肺癌随着时间可以变为混合性再变为实性结节肺癌。但在纯GGO阶段,通过微创3.0的原则是完全可以治愈。陈海泉的此项研究报告了外科治疗10年的随访结果,无复发生存率100%。
所谓GGO,即肺磨玻璃样结节。对于新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陈海泉往往首先推荐患者不同的随访策略,而不是一律开刀解决。陈海泉介绍,良性磨玻璃结节通常会在随访期间消失;对于持续存在、缓慢进展的磨玻璃结节,90%左右都是早期肺癌,这种类型肺癌治愈的窗口期特别宽。
“早期肺癌术后做一次检查,如果肺长好了,今后5年都不用再复查。我们有临床数据证明,这样的病人术后5年内没有一个复发的,为什么要频繁复查呢?浪费医疗资源,也对患者身体有害。如果一位病人,到自然死亡时都不知道肿瘤的存在呢?”陈海泉对过度治疗的避免,实现了从术前、术中到术后,覆盖病程全周期。
“我们有一位退伍兵在这开完刀,第三天就能跑了一万米了。”
“一个女孩还没结婚,来看我的门诊,着急做手术。我说你着什么急,结好婚再来手术也完全没影响。”
“一位孕妇妈妈担心孕期做手术的风险,我说孩子生好再做也可以。”
能够让肿瘤患者不耽误正常的工作、不耽误正常的生活,手术完之后“就像好人一样”,是陈海泉心中对“好手术”的金标准。
医者仁心
十多年来陈海泉的探索,
最终都是为了让肺癌患者尽可能地
“少切肺”和“保留正常淋巴结”。
不要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