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肿瘤中最复杂的肿瘤。虽然肿瘤生长缓慢,以局部生长为主,很少发生远处转移,但由于肝门部解剖位置特殊,肿瘤毗邻肝脏、进入肝脏的血管(肝动脉、门静脉),同时由于肿瘤可以360度方向生长,肿瘤易累及肝脏(如肝尾状叶)、门静脉和肝动脉、肝内胆管和胰腺段胆总管,因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难度极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发现后往往合并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进一步增加手术困难。但是,国内外研究表明只有根治性切除才是让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手段。 肝门部胆管癌好发部位示意图上图红圈所示区域 病例1:先“扫黄”(减黄),再“增肥”(PVE增加肝体积) 病例2:先“扫黄”, 再“除恶” 75岁的谢大爷(化名),1月余前无诱因出现上腹痛,继而全身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入我院检查发现患者胆红素高,影像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并肝内胆管扩张。刘超教授及其团队综合评估患者当前状况,考虑患者年龄较大,遂行PTCD联合ENBD为患者“减黄”(术前胆道引流)。待患者黄疸减至正常后,我们团队为患者行“扩大左半肝切除+全尾状叶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胆囊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区域淋巴结清扫+空肠造瘘术”,目前患者康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病例3:高难度“精确重建”
66岁的郑阿伯(化名),4年前因肝内胆管结石于外院行肝左叶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1月余前无诱因出现皮肤瘙痒、身目黄染,伴有尿黄,色如浓茶。我院影像提示肝门部胆管癌,病灶包绕肝固有动脉主干、肝右动脉,侵犯门静脉左右分叉处。刘超教授团队先为患者行ENBD术前减黄,随后针对该病例制定严密的手术切除方案,近期在麻醉科的配合下,为患者行“肝外胆管切除+肝S4段、全尾叶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动脉切除重建(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右动脉重建)+右肝管-空肠吻合术+区域淋巴结清扫”,目前患者胆红素为11.6umo/L,康复良好,已下床活动。
刘超教授团队将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策略形容为“扫黄除恶,除恶务尽”。虽然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但根治性手术后病人有望长期生存(5年或10年以上),疗效明显优于同期的胰腺癌和胆囊癌。随着近年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刘超教授团队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和根治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患者生存率也得到明显改善。据我中心数据统计显示:自2014年起刘超教授团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已较前提高一倍。因而,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要珍惜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根治性手术机会。